因為我是自己的寶貝

「危險」是最不樂意遇見或發生的,談「自我保護」的目的就是避免「危險」的發生;雖然,不一定知道該如何啟齒和孩子談論,但對於性別的了解、身體的自主權、危險的防範,彼此之間息息相關;雖然隱私,但唯有秉持著不忌諱的開放心胸,討論才可以更完整而具體,透過類似上述的書籍或影片也都是很好的討論工具。

帶著滋養與愛來到這個世界,古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不僅止於如此,每個人都擁有身體的自主權,珍惜自己不被傷害,在面對外界的拐誘、陷阱,或以愛為名的傷害,都要練習有足夠的敏感度來避免,飽足的勇氣以抗拒。

「自我保護」是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既敏感也有時不知如何啟口的話題,加上生活中可能遇及的狀況無法掌握,討論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擔心在其中,傳達自然沉重,那這份沉重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背後有太多愛所伴隨的憂慮啊!

 善用坊間資源,來作為討論的素材,並作為經驗的參考和累積就變得重要。以繪本來說,《家族相簿》(和英)、《怪叔叔》(信誼)把性侵及對陌生人的防範刻畫得很深刻;套書則以《保護自己有絕招》(小天下)、《我有絕招》(小兵)提供各種安全的狀況題;影片可以參考《爸媽我有問題》(弘恩文化),網路上<兒童性侵害防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網>也有製作相關動畫供檢閱討論。

 

母親從小的教導,讓我對危險有警覺心

母親在我五、六歲起,就經常跟我耳提面命,關於身體保護的重要,在成長過程裡,我也的確遇過好幾次驚險的狀況,可能是母親的提醒讓我具備敏銳度,在幾次危險裡機警脫困,再加上與母親溝通無礙,只要有任何狀況,幾乎都會一五一十向她訴說,所以她也有機會了解我的情況,適時的和我分享。

如今歸納遇及的原因,幾乎是因為-(1)單獨行動被陌生人盯上,像是:小一時在放學後跑回校園玩、小四時到公園寫生,或穿著大紅新衣在過年冷清街上買東西;對方通常進行的方式會使用食物或玩具來引誘是其一,攀談關心也有,偷偷跟蹤想找機會下手的最多。再來,(2)則是因為過度信任朋友及熟人而差點失去戒心被拐騙,例如:親戚、鄰居、師長等。如今,詐騙手法日新月異,利用孩子的緊張害怕、對權威的畏懼、好奇心的趨使等也時有所聞。

 

給父母的建議

(一)    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最溫柔的堅持,避免過多的擔心,關心孩子平時交友與學校狀況,若有特殊情況,冷靜聆聽減少過度反應,才能進一步思考最佳的應對與反應,而不會反之驚嚇到孩子,而不敢再多做訴說。

(二)    分享自身對危險狀況敏感度的判斷:平時偶爾的模擬練習、角色扮演、案例的分享,以及相關書籍的共讀,有助於孩子對狀況的判斷;但適時適量可以避免步步驚心而造成太多不安全感。

(三)    勇敢維護孩子的安全:不因人情壓力或擔心社會眼光而退卻、漠視,或甚至為了迎合,而忽略孩子感受。例如:有親友喜歡觸碰孩子,孩子可能抗拒無效或不知如何拒絕,在身旁的父母可以試著警覺並伸出援手。

(四)    彼此尊重的夫妻關係:藉由夫妻間的相處,以身教傳遞異性之間對彼此身體的尊重與保護,再延伸到與孩子之間的身體觸踫;藉此可試圖建立兩性差異的認識與信賴感,也有助孩子瞭解身體的自主性與不可被侵犯性。

 

孩子可以怎麼做

(一)    對危險要敏感抽離:聽從父母或師長的建議,從中了解危險的各種可能狀況,有意識地加以避免並告知家人去處。例如:盡量不晚歸、不對危險好奇、觀察四周人事物狀況、不讓自己落單、不走人少的街道、不收受別人的東西…

(二)    大聲呼救、勇敢說不:對於感覺不舒服的狀況,要有大聲疾呼的勇氣!不能畏懼、不害怕;但害怕時往往一時喊不出來,平時可以藉由練習來建立反射習慣。同時,立即往人多處逃跑也是很重要的。

(三)    攜帶防身物品:隨身的小物品可以幫助緊急狀況時使用,例如:哨子。

(四)    勇敢說出口:與信任的家人、師長保持開放的溝通,尋求進一步協助。

(五)    其它:每個人的生活狀態不同,防範的各種方式可以經由親子間相互討論來建立默契或方式。

  「危險」是最不樂意遇見或發生的,談「自我保護」的目的就是避免「危險」的發生;雖然,不一定知道該如何啟齒和孩子談論,但對於性別的了解、身體的自主權、危險的防範,彼此之間息息相關;雖然隱私,但唯有秉持著不忌諱的開放心胸,討論才可以更完整而具體,透過類似上述的書籍或影片也都是很好的討論工具。

Photo: Carolin Hernandez,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