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渴望關注,父母卻人在心不在

這些青少年自幼就把科技和注意力被瓜分連在一起。電話在成為孩子本身生活的要角之前,是競爭對手,孩子不見得自認有辦法戰勝對手。而事情在他們的青少年歲月沒什麼改變。

文/雪莉.特克

競爭關注,不管對父母還是同儕

青少年知道當他們用即時通時,是在跟電腦螢幕其他許多視窗競爭。他們明白自己得到的關注很少,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給予收到訊息的關注有多少。布蘭斯康高中一名二年級女生把即時通比作「巡航定速」(cruise control)或「自動駕駛」(automatic pilot),你的注意力在其他地方。一個布蘭斯康高四生說:「就算我全神貫注於我正在傳即時通的那個人……他們也不會全神貫注在我身上。」當他打電話時,他的第一件事是判斷電話另一頭的人有沒有「專心聽我講話」。這是打電話的好處。換成傳簡訊或即時通,你就無從判斷寫訊息給你的那個人還同時進行多少事。他或她可能也在講電話、寫功課、看電視,或者正進行其他線上對話。

青少年在這裡渴望得到全部關注,那是他們夢寐以求而鮮少獲得的歡愉。這些青少年從小是和一邊走向遊戲場、一邊講手機和捲動訊息的爸媽一起成長。他們一手打簡訊、一手推鞦韆;一面打電話,不時抬頭望一眼攀爬架。青少年口中的童年,爸媽會在開車送他們上學或全家一起看迪士尼影片時使用行動裝置。一名大學新鮮人開玩笑說,她的爸爸會唸《哈利波特》的小說給她聽,但不時被他的黑莓機打斷。黑莓機和筆記型電腦會跟著全家人去度假。如果飯店沒有網路,在鄉下的週末就會提前結束。十八歲的隆恩說萬一發生那種事,他的父親會宣布「到此為止」。他會收拾一家人的行李,打道回府,回到有連結的世界。


身體很近,心卻不在的父母

這些青少年自幼就把科技和注意力被瓜分連在一起。電話在成為孩子本身生活的要角之前,是競爭對手,孩子不見得自認有辦法戰勝對手。而事情在他們的青少年歲月沒什麼改變。十七歲的尼克說:「我爸媽會在我們吃東西時傳簡訊,我習慣了。我爸說那總比他得待在辦公室裡好。我說:『喔,那我們就吃快點吧。』但我媽想要吃久一點,而為了吃有很多道菜的那種全餐,她得允許黑莓機上桌。」事情似乎陷入僵局。

孩子永遠在競爭爸媽的注意力,但這個世代也有全新的體驗。以往,孩子必須面對的是離開工作、朋友或彼此的爸媽。今天,孩子要應付的是身體很近—近到令人焦躁—心卻不在的爸媽。我們在前面看到漢娜描述她的母親去學校接她時不會把頭從黑莓機抬起來打招呼,就凸顯了一種傷腦筋的對比:一邊是不辭辛勞去接女兒的女人,另一邊是離不開手機螢幕的女人。隆恩說他比較喜歡父親用桌上型電腦的時候。那意味他在特定的地點工作,現在他的父親坐在他旁邊沙發看美式足球賽,但也同時盯著黑莓機。因為他們身體靠得很近,父親低頭看黑莓機的舉動顯得格外拒人千里。

 

青少年想要也需要成人的關注,如今越來越難

哈德萊高四生米蓋爾說他父親在收看運動轉播期間瀏覽黑莓機訊息「給人很大壓力,」但又補充說那「不是真的會殺死你的那種,比較像一直惹惱你。」米蓋爾說他很難請父親擱下黑莓機,因為他和父親同車時他自己也在傳簡訊。「兒子都在傳簡訊了,他為什麼不可以?」但當爸媽看到孩子查看行動裝置、因而覺得自己也可以用時,這些成年人沒有考慮到一種重要的不對稱。一心多用的青少年,畢竟只是青少年,他們想要也需要大人的關注。他們樂意承認,每當爸媽要他們擱著手機、坐下來說話時,他們常有鬆一口氣的感覺。但爸媽要提出這樣的要求(這不再是理所當然的要求)他們自己也必須放下手機。有時想盡辦法堅持晚餐時間該談天說地,並且遠離智慧型手機的人,反倒是孩子(常與母親結盟)。但注意力分散的積習難改。

 

每個人都一心多用,注意力分散

一個高四學生憶起從前父親跟他在沙發比肩而坐、閱讀的時光。「他讀書是為了消遣,不介意被打斷。」但當他行醫的父親將目光從書本轉向黑莓機,情況就變得較不明朗:「他可能在玩遊戲也可能在看病歷,你永遠無從確定……他在同樣的黑莓機地帶。」要花些工夫才能將他父親拉出那個地帶,他需要時間重新聚焦。「你可以問他問題,他會說:『好,等我一下。』然後他會把他的電子郵件或什麼打完,會登出什麼地方,然後說:『啊,對不起,你剛說什麼?』」

我們常聽到從八歲到十幾歲的孩子描述試著博取一心多用父母注意的挫折感。現在,同一批孩子也對博取彼此注意缺乏安全感。每當夜闌人靜,他們坐在電腦螢幕前,任何傳出或收到的訊息都得和購物、上傳照片、更新臉書、收看影音、玩遊戲及寫作業分享「心靈空間」。一名高四生描述他的夜間「對話」:「當我用即時通時,我可以同時一邊和三個不同的人說話、一邊聽音樂還有瀏覽網站。」在白天,手機簡訊的黃金時段,通訊會在青少年從一件事改做另一件事的途中發生。青少年說到打簡訊讓他們失去什麼:觀察到人們站立的姿勢、說話的語氣、臉上的表情,「你的眼睛和耳朵告訴你的東西。」一名十八歲孩子這麼說。

摘自 雪莉.特克《在一起孤獨》/時報出版

Photo:ClearFrost,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