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人不怕孤獨

人際關係的基本要領,就是努力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情感,以及努力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感。

用「能得到理解是幸運」的想法使自己不為所動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與人的關係是以「得到理解」、「給予理解」為根本。

情感上發生對立時,無論我們再怎麼試圖讓對方承認我們才是對的,都無法達成所願。這種行為其實是基於我們的被認同欲望,也就是基於慢心所做出的反應。以這種心理為出發點時,不管我們再怎麼向對方主張自己的不滿和論調,也很少有人會真心接受。

正確的發想是「先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感」。只要得到對方理解就好,無論抱怨,或直接告訴本人,目的都是要得到理解。

只不過,這時若一味執著於「得到理解」(太期待對方能理解)的話,反而會變得什麼都說不出口;或因對方聽不懂,而抱著不滿或失落的心情。最好的做法是,從一開始就認清「能得到理解的話,是我好運;不能的話,那也是對方的權利」—也就是說,要尊重對方。

人與人相處,一定會產生情緒。這些情緒會在兩種時候得到收束,一種是「當我自己能夠清楚理解我情緒背後的情感時」;有趣的是,另一種是「當有人能夠理解我情緒背後的情感時」。

因此,人際關係的基本要領,就是努力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情感,以及努力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感。

也就是說,「努力相互理解彼此的情感」是人際關係上的絕對原則。

 

「了解自己」的人不怕孤獨

不過,人生是苦悶的,有時就是會遇到無人能理解自己的情況。無論是在工作職場上、學校中,或與鄰人的人際關係上,這種狀況都會發生。

雖然無法一概而論,但站在佛法的角度,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管何時都「別忘了去理解自己」。

佛教原本就認為「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肉體與大腦,就物理性的意義來說,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是「自己一個人」。

將這種狀態視為「孤獨」並加以排斥,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有著「得到理解」—被愛、被認同—的渴望。

這種心情我也能懂,孤獨是一件寂寞的事。

 

「理解自己」是最重要的事

只不過,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能否讓人理解我們,歸根究柢只是「他人的掌控範圍」。

換言之,是否得到理解,是由他人來決定的,並非我們自己能選擇的事。我們自己能選擇的,只有自己要保持什麼樣的心態,以及自己是否比任何人都更理解自己。

清楚理解自己—在自己的心中,究竟有多少滿足不了的欲望、揮之不去的憤怒與慢心?如果有,那麼淨化心靈就是自己的任務(課題)了。

此外,自己心中又有多少為他人做好事的良善動機?如果確實有的話,我們就可以努力肯定這樣的自己。

或許正有人在肯定著現在的我們,或許他們不會一直肯定下去,但這些都是「別人的掌控範圍」。能夠得到他人的理解,是自己好運;就算得不到理解,那也沒關係。

因為,到頭來決定自己心靈狀態—滿足與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別害怕孤獨。不管是否能得到理解,都別感到痛苦。我們可以透過理解自己心靈的活動、理解自己心靈深處的動機,來到達這樣的境界。

首先,請各位致力於理解自己的心靈,減少心靈的痛苦,並學習增加喜悅的「心靈使用術」。

過程中,你將會得到足以對抗孤獨的堅韌。


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無論別人說好、說壞,都讓自己的心靈不為所動,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保有心靈這塊神聖領域,一個人活下去。

—《經集》

摘自 草薙龍瞬《煩躁時就去感覺腳掌心!:讓日子煥然一新的50個微修行》/究竟出版社

Photo: Evgeny Atamanenko/Shutterstock.com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