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大腦進化的條件》失敗不會定義孩子是什麼人,而是幫助他們塑造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讓孩子經歷失敗,其實是在建構他們的大腦。大腦就像一塊肌肉──我們愈常使用,它就愈強壯。父母需要教導孩子失敗不代表失敗,而是得到一次機會去鍛鍊他們的大腦肌肉,從而建立多條可以幫助他們成功的道路。

學會適度放手,孩子才能真正獨立

讓孩子自己做作業,是幫助他建立長大後需要的技能。如果他沒有學過怎麼完成簡單的任務,像是學習用功的訣竅或做自己的作業,那麼他不會學到如何成功。當孩子長大後,必須在身旁沒有父母的情況下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假使他的父母小時候總是替他完成工作,那麼他將學不到這些技能。

參與女兒足球比賽的父母,應該在場邊為她加油,而不是持續追蹤她上場時間有多少或爭論犯規的判決是否公平。會朝裁判甚至隊上其他孩子大喊大叫的,就是過度干預的父母。

在曲棍球比賽中,你是否會站在場邊的邊線上指導你兒子朝球門移動或傳球呢?或者在比賽後,你是否會告訴他應該在第二局時跑向球門或更頻繁的傳球?一些父母認為這種行為只是提供建議,指導孩子成為更好的曲棍球員,但是孩子有尋求你的意見嗎?他對於你試著教他打贏比賽有顯現出感興趣的樣子嗎?

父母應該退後一步,然後想想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種行為,答案可能是你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或是你希望他開心。一個自然的結果是,如果他曲棍球打得好,他一定會覺得高興。另一個答案可能是你在讀書時,是一個優秀的曲棍球員,而他是你的兒子,所以你知道他可以打得更好。無論理由為何,最終都是你成為了直升機父母。

 

過度干預是不信任孩子的證明

站在場邊指導孩子,只會導致他感到挫折,因為他知道你不滿意他的能力。即使你與他擊掌,並說:「兒子,打得不錯!」你的喊叫和指導都述說著沒有你的指揮,他就不夠好或不夠聰明,無法完成這場比賽。父母只要讓孩子去比賽,並為他歡呼就好了,畢竟這不是你的曲棍球賽,而是他的。

覺得有必要每次都陪青春期孩子去看醫生的父母,明顯是過度干涉。干擾型父母會陪著十七歲兒子坐在診間,在一旁插嘴兒子感覺如何,或者幫孩子回答醫生的問題。這些父母需要完全的指揮權和控制權,而且對孩子表達所有重要議題的能力沒有信心。這是一種無時無刻都過度干預的父母。

 

讓孩子失敗有什麼好處?經歷失敗,才有成功的機會

亨利.福特(Henry Ford)是福特汽車的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微軟的創辦人;哈蘭德.大衛.桑德斯(Harland David Sanders)是肯德基的創始者,另外還有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他們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也都有一些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有過失敗的紀錄,有時候是多重的失敗或多次破產。

哈利波特系列書籍的作者J.K.羅琳,在一間出版商答應出版她的書之前,她把第一手原稿寄給了十二間出版商。如果她沒有不屈不撓,在每一次被拒絕後持續堅持,她將永遠無法經歷現在這種驚人的成功。

這些挫折無法阻止這些巨人。為什麼當他們經歷這麼多次悲慘的失敗,仍可以不放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從多種面向去探討。他們不是生來就想擁有這種不可思議的成功;然而,在他們的DNA某處,必定潛伏著一些帶有能力的基因,可以顯露出天生的才能和技巧,例如:一位精通數學的學生、有造詣和創造力的作家,或者擁有過目不忘記憶力的人。

 

讓孩子經歷失敗,其實是在建構他們的大腦

但是能夠表現出一些天生才能只是成功的開始。他們失敗後不會放棄的原因,則與想要成功的慾望有更大關係,這就要回溯到他們的童年。種子在他們年幼遭遇障礙時就已經撒下。也可能與他們許多的生活經驗有關,相較於貧困和無助,培育了他們想要富有和擁有權力的慾望。

這些人過去的生活經驗,塑造他們的前額葉擁有想贏的動力。我們所有人的大腦會隨著經驗而改變,但年紀愈小,改變幅度愈大。讓孩子經歷失敗,其實是在建構他們的大腦。大腦就像一塊肌肉──我們愈常使用,它就愈強壯。

我們需要具備一種心態去教導孩子失敗不代表失敗,而是得到一次機會去鍛鍊他們的大腦肌肉,從而建立多條可以幫助他們成功的道路。這種說法可以提醒他們,失敗不會定義他們是什麼人,而會幫助塑造他們將來成為什麼人。

 

摘自  瑪莉.伊蓮.瑞娜《覺醒教養,從10個練習開始》/大好書屋

Photo:Sebastiaan ter Burg,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