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大人的孩子,長大後變成拼命邀功的大人

孩子只有在幫忙父母時、滿足父母虛榮心時,才會得到讚美,孩子便會認為,要是自己不做這些,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孩子們也會誤解成,如果自己一無是處、無法為父母帶來驕傲,就不會被父母所愛。
  • 文/ 書摘
  • 2017-03-03 (更新:2018-01-04)
  • 瀏覽數19,345

文/加藤諦三

「作好事、得褒獎」的陷阱

請試著回想自己小的時候,大家應該都有幫忙做家事,受到大人誇讚,或者幫忙爸媽照顧弟妹而得到稱許,以及打掃庭院獲得褒獎等經驗。

滿足父母虛榮心時,也能得到父母的好臉色。同樣的道理,孩子只要學校成績好,父母就會開心;在運動會上拿到冠軍,就能取悅父母。只要孩子能讓父母自傲,就會得到疼愛。

不過,這種模式卻暗藏危機。由於孩子只有在幫忙父母時、滿足父母虛榮心時,才會得到讚美,孩子便會認為,要是自己不做這些,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孩子們也會誤解成,如果自己一無是處、無法為父母帶來驕傲,就不會被父母所愛。因此,孩子會不斷努力使出取悅父母的花招,想獲取認同與疼愛。

 

誤認為自己必須有助於對方,才能得到愛

這種傾向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越來越嚴重。為了得到他人的愛,這樣的人被迫去滿足對方的虛榮心,而且還先入為主地誤認自己必須有助於對方。他完全無法理解,其實只要彼此能夠在一起就是有意義的。他隨時都覺得內心無法平靜且滿懷歉意。這種人面臨的罩門就是:深信「只要」自己能夠建功立業,就可以擄獲對方歡心。

孩子若年紀尚小,問題還不大。麻煩的是,當他長大成人,周邊的人事環境都改變了之後,故步自封,以為要得到他人喜歡,只要自己幫上忙就萬無一失,結果便一頭熱地為對方奉獻犧牲。

然而,話說回來,對方可不一定都希望你為他做牛做馬。

「我都做到這種地步了⋯⋯」

 

取悅大人的孩子,長大成為拼命邀功的大人

舉例來說,有些人因為小時候經常幫忙做家事而得到大人讚美。當他們有了家庭,仍然先入為主地認為:只要我把一切家事都料理好,就能夠使配偶感到歡欣。

可是,現實卻有落差,配偶毫不重視這些。另一方是希望,夫妻倆能一起行遍天下,或者希望配偶擁有成熟的情緒、期待對方具備享樂的能力。像是夫妻一同出去聽聽音樂會、喝點小酒,享受人生樂趣。

不過配偶的這些期望,對他而言卻是難以理解。因為,在他腦海裡早已有了預設條件:我「只要」做好家事就能取悅配偶。結果,配偶並未因此感到開心。如果能及時發覺事情不太對勁,那麼一切還有救。問題是,大多數的人反而更加徒勞地努力,拚命展現自己的功勞來討對方喜歡。

得到為對方喜愛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當得到的效果並不如預期時,便會為此生氣:「老娘(老子)都這樣做牛做馬了,還想怎麼樣!」

「我犧牲奉獻全是為了這個家,你卻絲毫不懂感謝!」

到這種地步,這些人依舊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努力換來一場空,想獲得歡心卻得不到稱讚。於是,他們開始感到不滿,對對方抱有負面情感。

要建立順遂的人際關係,不光是給對方帶來好處就能通行無阻,還需要個人的心理成長。不要期待自己的貢獻能讓對方多看自己一眼,而必須單純地為自己的貢獻感到喜悅。這樣,不但對方對自己有好感,有時候還會得到感謝,人際關係自然而然也就順利無礙。

不過,一個心理不成熟的人建功立業的動機卻不單純,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喜愛、好評。動不動就擺出一副自己是在施捨的模樣,只會惹得對方不快。問題就出在,這個人凡事刻意彰顯自己的豐功偉業。

摘自 加藤諦三《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遠流出版

Photo:Donnie Ray Jonesy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