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到底該經營什麼?

師生的互動必須建立在「認同」與「信任」之上,沒有孩子的認同或信任,任何的要求都很難產生實質效果,更難以提高學習效率!

文│彭瑜亮(阿亮老師)

記得剛踏上講台那年,努力活用各種「班級經營策略」,建立各種規則、標準、制度;但發現做得越多,帶班不見得就比較輕鬆,甚至更加疲憊,而和孩子的距離同時也就越來越遠。於是,我決定做些不一樣的挑戰。

經過不斷的觀察和嘗試,似乎找到了關鍵,這些年遇見的孩子都能在極少的規範之下,能夠積極地和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前陣子,有位老師找我討論班上遇到的狀況,在此藉由這個例子,分享這些年的重要發現!

 

狀況:

有個四年級的男孩,作業常常亂寫,老師盡可能的心平氣和的請他把作業再寫好一點,但孩子只要一聽到要修改,就會情緒激動、大吵大鬧,還曾把作業全部擦掉以示抗議(老師只請他改一小部分),而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超過一個學期。

 

思考:

孩子反應為何會如此激動?是針對這項作業還是所有作業?還是針對這位老師?還是針對整個體制?抑或是背後另有隱情?

案例中提到,孩子不是「不寫」,而是「寫了不願改」,那為何他願意寫?是回去被家長逼迫,還是仍然靠自己完成?但無論如何,他確實「寫了作業」。

 

應對:

先說,我們都不認識這位孩子,不知道他的個性、班級氣氛或其他細節,就算知道也不會有標準應對方式,但我們可以試著掌握一些重要原則。

孩子交作業時,我們可以一反常態的不要求他修正,並進一步肯定他完成了作業;甚至很嚴肅地看著他(用眼神殺人那一種),然後指著某一個比較漂亮的字,或回答正確的題目跟他說:「這個好!」然後就把作業收上來,要他繼續加油。

 

思考:

這樣的應對方式,背後到底包含了多少意涵,看出來了嗎?

1.意料之外:惡性循環一學期之後,師生都累了!這時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改變模式,一種出乎意料的正面方向。

2.眼光:無論如何,孩子完成了作業,雖然不盡理想(或者說沒達到我們的標準),但確實有寫,這部份我們必須看見。

3.接納:肯定完之後不給要求且收下,收的不只是作業,更是孩子的負面情緒。

4.肯定:從有寫的內容中找到亮點(從既有的行為中找到能量),回饋給孩子。

5.鼓勵:給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切記,鼓勵必須建立在肯定之上!只肯不鼓,久了孩子容易自滿;只鼓不肯,久了就是種壓力!)

 

質疑:

「如此不就縱容了孩子,讓他認為『這樣就可以了?』」這樣的質疑很容易就在心中發酵。但同時也可以想想,原來的持續要求有效嗎?甚至就是因為要求造成了問題與隔閡!甚至,傷害了一個太重要而很容易被忽略的關鍵。

 

深度思考

沒錯,就是傷害了「師生關係」!

師生的互動必須建立在「認同」與「信任」之上,當有障礙物讓師生間產生了隔閡,就得先將它移除,找到問題的根源(事後要不要放回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上面說的應對做法只是暫時的,目的在於修復、改善師生關係,沒有孩子的認同或信任,任何的要求都很難產生實質效果,更難以提高學習效率!

有一群孩子早已麻木,你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另一群有意識的孩子,即便痛苦還是會努力完成;還有一群是沒辦法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孩子……發現了嗎?無論是哪一群,都看不到「主動學習」的影子,也就是「想做好學好」的動力。而通常這個時候,「考試」和「代幣獎勵」制度就會進場了。

想想,許多這類情況的孩子,被老師討厭或忽略肯定不是一兩天的事,如果我們做了一樣的反應,對他來說,我們不過只是其中一個「那樣的老師(或大人)」罷了!

師生關係,絕對會是影響教學互動、學習效率的關鍵,甚至是根源!我在各大親子主題講座中都會提到,教養的關鍵前提在於「親子關係」,若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任何的方法都沒有意義!同樣的我們可以說,教育的關鍵在於「師生關係」,這把太重要而被嚴重忽略的鑰匙。

而破壞師生關係的蛀蟲,往往就是太多的「目的」和「標準」。當然,教學當然要有明確目標和具體目的,只是這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之上,若操之過急過猛,就需要緩下來解決根本問題,再和孩子們一起前進,而非在前面拖著懶牛們走了!

回到前面的例子,若該位老師逐漸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敞開心胸、找到問題的機會自然大得許多,也正是因為這樣充滿信任的關係,我們更能夠陪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延伸:

很多時候,無論在師生或親子的關係中,我們遇到問題就急著解決,殊不知碰到的只是表層。好比蛀牙,如果蛀到了神經,怎麼刷牙補牙就還是會痛,這時就要根管治療了!

於是,我們不急著解決,試著同理、聆聽,找到問題的根本再試著解決!而且不是「我幫孩子解決」,而是「帶著、陪著、看著孩子解決問題」,同時,他也才會得到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內在情緒,還是外在技能。

 

結語:

無論是「教育」或「教養」,任何理論都必須建立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上。而在這個講求效率的年代,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心力去尋找最快的「方法」,彼此之間的那條線常常就這麼消失了。讓我們回到根本,用心看待每一個孩子、每一個「人」,看著他的眼睛、感受彼此的心跳、建立雙方的默契,如此,我們更有機會陪著孩子一起走下去。

回到最開始說的,「班級經營」除了要經營一個班,更需要經營的是「師生關係」。確實,這需要花上不少時間;但很多時候,「慢慢來,比較快」,不是嗎?

攝影與照片提供:彭瑜亮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