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負責」,照顧自己的情緒

「負責」幾乎是每個人從小到大未曾學到卻以為學到的。

一位研究生在人生規劃上遇到了兩難抉擇,她的指導教授與我有一面之緣,遂請她來找我談談。

她遲到了整整20分鐘,我原本要離開了,她正好趕到。待她坐定,我問:「是什麼原因讓妳遲到呢?」

「對不起,出門前,妹妹和媽媽在吵架,我為了安撫妹妹(妹妹也成年了),所以來晚了。」

「安撫妹妹」四字對我而言就是關鍵詞,這通常意味著接下來我們將談到「負責」,而「負責」也幾乎是每個人從小到大未曾學到卻以為學到的。

「妳經常需要照顧家人的情緒或期待嗎?」

她對我的問句感到困惑,我遂改從她這天前來的目標著手—她對自己人生的規劃,與媽媽對她的規劃有衝突,她正在掙扎:是否要先滿足媽媽的夢想,再完成自己的夢想?

「如果妳能從今天的談話中找到滿意的答案,妳可以得到什麼呢?」我刻意放慢語速,讓她從遲到的驚魂未定裡逐漸平靜下來。

她停頓了幾秒鐘,緩緩說道:「自由。」

「自由是很棒的,不過,只有先為自己負責,妳才能得到自由。如果是為媽媽的期待負責,妳永遠得不到自由。例如,妳先完成了媽媽這個夢想,接下來她就不會有其他夢想要妳完成嗎?」

她尷尬地笑了,舉了幾個例子,表示媽媽接下來將會如何安排她的人生,她心知肚明。

「那麼,妳有打算要怎麼做嗎?」

「我希望先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但是……我擔心如果我跟媽媽說了,她會生氣。」

「喔,原來妳不只要為媽媽的期待負責,還得為媽媽的情緒負責呀。那妳自己怎麼辦呢?妳有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嗎?」見她眼眶紅了,我進一步追問,每一個問句,我都緩慢說著:「妳的年紀不小了,卻還不能展開自己的人生,妳會覺得著急嗎?妳有難過嗎?妳會生氣嗎?生媽媽的氣,還是氣妳自己呢?妳有照顧到自己的這些情緒嗎?」

她的淚水滾滾而落。

淚水讓她變得柔軟,也變得堅強,這次談話出乎意料的順利,綑綁在她身上的那些繩子很快鬆開了,她已決定要如何為自己負責,而不是為媽媽負責。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快速就鬆開身上的繩子。例如,有個已在工作的成年女子希望能擺脫媽媽的控制,她也想得到自由。只是,她不容易看到自己如何甘願被媽媽控制,更看不到自己其實也在複製媽媽的模式,她也想控制媽媽。

因此,我和女子經常出現雞同鴨講的對話,像是:我問她有何感覺,她卻回答媽媽會生氣;我問她有何想法,她卻在談論媽媽會怎麼想;我問她有何期待,她卻不斷強調媽媽希望她怎麼做。

我不得不一再打斷她,以帶入更多的覺察,例如—「我是在問妳,不是在問妳媽媽」、「妳媽媽又來了」、「怎麼又是妳媽媽呢」、「我都分不清楚坐在我眼前的是妳還是妳媽媽了」……

她對媽媽有許多期待,一如媽媽對她也有許多期待,她們都希望「妳要負責滿足我對妳的期待」。兩人的繩子緊緊綁在一塊兒,誰都不願意主動解開,而是希望對方先解開。

這個背後有個奇怪的邏輯:除非妳允許我自由,否則我無法自由。她或許還不明白,如果自由是掌握在別人手上,那便不是真正的自由。

這並非一、兩個家庭的寫照,而是絕大多家庭的縮影:太多人都不願意為自己的感受、觀點與期待負責了,反而是要對方為我負責,同時也要自己為對方負責,有多少對立、衝突、疏離、痛苦,都是這樣而來的呢?

Photo:Ben Rosett,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