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原則+4準備工作 如何順利與孩子分房睡?

隨著小baby愈來愈大,要不要分房睡、怎麼分房睡,成了許多爸爸、媽媽的煩惱。多位專家提供理論及方法,協助家長讓孩子輕鬆學會自己睡。

隨著小baby愈來愈大,要不要分房睡、怎麼分房睡,成了許多爸爸、媽媽的煩惱。多位專家提供理論及方法,協助家長讓孩子輕鬆學會自己睡。

 

專家指出,根據各國研究,孩子和父母分房睡其實與孩子未來的性格是否獨立並無關聯,也不會影響身心發展,父母們可以放寬心。若父母覺得已經到了分房睡的時機點,想進入執行階段,不妨採取「拼圖式」作法,一個部分、一個部分慢慢來,而非一次到位。

 

「拼圖式教養的關鍵,除了慢慢來之外,還有另一個重點,那就是每個孩子都不同,以分房睡這個關卡來說,也許有的小孩是100片的拼圖、有的小孩則是500片的拼圖,父母要拼好的時間,當然大不相同,」人稱「大樹老師」的育兒專家趙崇甫說。


分房睡的概念,源自於西方,臨床心理師林希陶說,據統計,歐美地區,大約有七、八成的孩子,在1歲以後就跟父母分房睡;至於日本,卻有大約九成的幼兒是跟父母一起睡的;台灣地區雖然沒有相關統計,但他觀察,大約有八成的幼兒是跟父母同房。


很顯然的,這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但也並非如此絕對。網路暱稱「黑眼圈奶爸Dr.」的小兒科醫師徐嘉賢說,美國兒科醫學會在去年10月發布的最新建議中指出,小孩在1歲之前,最好與父母「同房不同床」,這顛覆了大家過往對美國「一出生就分房」的認知。


徐嘉賢補充說明,美國兒科醫學會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因為同房可以方便照料,不同床則是為了避免大人不小心壓到小孩、或遮蓋到口鼻,可以有效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的機率達50%。


一般人會認為,分房睡能讓孩子培養獨立的人格,但其實這並沒有確切關聯。徐嘉賢說,目前各國研究中,都認為分房睡跟孩子長大後是否獨立並無直接關係。是否分房睡,其實對媽媽的影響還比較大。「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跟孩子分房睡的媽媽,睡眠品質跟照顧孩子的情緒都比較好,」林希陶笑說。


至於常有網路文章提到「不分房睡會影響孩子的性別概念」、「跟父母一起睡,孩子會缺氧影響發育」等,徐嘉賢強調,這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總而言之,是否分房睡、何時分房睡,都沒有絕對答案,因人而異,當父母有「想要分房睡」的念頭時,就可以開始準備了,「這段準備期可能會拉很長、也可能很快,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一樣,父母要有心理準備,以平常心來看待,」趙崇甫提醒。


至於開始分房睡之後,也要有正確的基本原則,用有彈性的作法來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以下是《未來Family》彙整專家建議的詳細作法。


分房睡之前,4大準備工作

1.充分且和緩的溝通:分房睡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親子溝通,首先,大人之間必須要達成共識,討論出理想的睡眠方式,這可能牽涉到家裡面的房間數、空間運用、每個人的睡眠習慣等等,「甚至要不要開冷氣,都要考慮,例如我太太跟雙胞胎夏天睡覺會吹冷氣,我則不愛,這都要考量,」林希陶說,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一樣,大人之間要先有共同目標,再來跟小孩溝通。


至於跟孩子溝通的重點,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睡=長大了=好棒喔」,口氣則要和緩,持正面、鼓勵的基本態度。趙崇甫舉例,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想要邀請你練習在你的房間睡覺」,用「邀請」的說法,比較能提高孩子的意願。


2.確保環境的安全與舒適:想要分房睡,當然得先準備好孩子的房間,在床的部分,如果還是學齡前的孩子,最推薦睡地板床,「這是蒙特梭利的作法,就是直接把床墊放在地板上,台灣因為較潮溼,床墊下最好加個巧拼,」趙崇甫本身是蒙特梭利合格指導員,曾有七年的蒙式幼兒園老師經驗,他說,蒙式地板床的精神是:不阻礙孩子視線和活動的空間,最能幫助孩子建立對環境跟自我的信任感。


而且,地板床也不怕孩子跌下來。趙崇甫還提醒,房內做好收納,玩具別散落一地,除了避免孩子看到玩具不想睡覺,萬一孩子半夜起來、在房間裡面走動也不會太危險。


「父母親還要有『睡眠衛生』的概念,」徐嘉賢說,孩子的房間裡面最好不要放電視、電腦等等,有利於培養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林希陶建議,睡覺時房間燈光愈暗愈好,最好能不開夜燈,再搭配遮光窗簾,這樣做有助於大腦休息,會睡得比較安穩。


3.讓孩子參與,製造期待感:關於孩子的房間,父母在確保舒適與安全的大原則之後,便可邀請孩子來一起布置,讓孩子有參與感,也練習發揮自主性,「最常見的,就是讓孩子選床單、挑陪睡的玩偶等等,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整理房間、一起鋪床單,」趙崇甫說,如此一來,孩子會對自己的房間有認同感。


另外,父母也可以用點小心機,延遲滿足、製造一些期待感,比方說,如果孩子很喜歡小熊維尼,自己選了一組維尼的床單,但回家後,床單還需要清洗晾晒,又過了好幾天,才拿出來真正用,在這段期間,可以不經意的跟孩子提到這件事,讓孩子常常關心維尼床單在哪裡,最後等到真正鋪上床單時,滿足感會更高。


4.找個好典範:為孩子找個好典範,也能提高溝通成功的機率,例如孩子若有年齡略大一點的朋友是自己睡,就可以「常常、不經意的」提到這件事情,甚至到對方家去玩時,可以請那位大朋友介紹自己的房間、讓孩子去看一看,關鍵在於讓孩子覺得「像這個大朋友一樣自己睡好像也不錯」。
萬一身旁沒有類似的朋友,也沒關係,可以找相關的繪本來親子共讀,例如《第一次自己睡覺》、《晚安,小火車晚安》等等,內容都很適合準備獨自睡覺的孩子。

 


與孩子分房睡的4大基本原則

1. 用睡前儀式建立秩序感
爸爸媽媽最好能為孩子建立比較規律的睡眠規則,比方說,在睡覺前先洗個澡,穿好睡衣之後,唸唸故事書、唱唱歌,幫孩子蓋被子等等,「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但可以讓小朋友有安全感,」徐嘉賢說。


林希陶則說,睡前儀式其實可以用行為主義來解釋,在心理學的理論中,人是有刺激就會有反應的,而且會產生心理上的連結,以他自己的雙胞胎孩子而言,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爸爸媽媽調暗燈光、泡奶給我們喝時,就是要睡覺了。」


睡前儀式還能為孩子建立秩序感,趙崇甫說,一般孩子要到4、5歲才會看時鐘,在這之前都是記得事情的順序,固定且日日重複的睡前儀式,有助於建立孩子的睡眠習慣。「但爸爸、媽媽也不一定要總是『搏命演出』,例如睡前故事可以找現成的內容來播放,」趙崇甫給這樣的聰明建議。


2. 保留彈性隨時調整
在練習分房睡的過程中,一定要保留彈性,徐嘉賢建議,可以先嘗試分床、再分房,也可以先陪孩子睡在他的房間,孩子慢慢能接受之後,爸爸媽媽再離開,就像戒尿布一樣,慢慢來,不要太極端,也不要太一板一眼。如果是孩子生病或心情不好時,會需要父母的陪伴,這時候分房睡這件事可能會回到原點,也別太挫折。


「小朋友對這個世界是很好奇的,你只要想著:『他每天都像是出國玩』,就能明白小朋友有多high多想玩,要好好睡覺有多困難,」趙崇甫說,先了解孩子,同理之後,就比較能包容。更何況,很多大人自己都有睡眠困擾,又怎麼能奢求孩子都好好的睡呢?大人還有很多資源能運用,但孩子只有父母,如果太過強逼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情緒緊繃,更不容易成功。


3. 給足安全感,不吝稱讚
分房睡時,父母跟孩子都很容易沒有安全感,父母擔心孩子是否安全安穩、孩子擔心沒人陪伴。怎麼解決?徐嘉賢表示,其實很建議大家安裝有夜視功能又能雙向對話的監視器在小孩房中,可以跟孩子說:「燈亮著、爸爸媽媽看著你,有需要對著鏡頭講,爸媽會聽到。」


趙崇甫建議,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都在,一定會保護你,你半夜如果起床,可以來爸爸媽媽房間檢查我們在不在,如果想要尿尿,也可以叫爸爸媽媽陪你。」關鍵在於讓孩子放鬆、安心,當孩子進步時,也要記得給孩子大大的稱讚與擁抱,讓孩子有成就感。


4. 用想像力應對想像力

多數孩子在3、4歲的時候會開始怕黑、怕鬼,這也是分房睡最容易卡關的部分,林希陶說,通常要到7、8歲時,孩子發展愈來愈成熟,這個情況才會改善。趙崇甫則說,孩子會怕黑、怕鬼,是因為他們的想像力開始開展,此時父母不妨「用想像力來解決想像力」,比方說,可以給孩子一個「魔法之吻」,告訴孩子這個吻可以保護他,有了這個吻就不必怕黑或怕鬼了。


在做好各種準備之後,父母也別忘了,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有些孩子就是會留著一個東西、不想長大,」趙崇甫說,倘若孩子就是不想自己睡,父母壓力也別太大,畢竟孩子和父母的「專屬賞味期限」也就短短幾年囉!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