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正視孩子們的困境

學齡前孩童除了白天的托育之後,每週塞了兩個以上的課外活動,竟然已成為稀鬆平常的事。因此,許多孩子並沒有時間好好反思白天的學習經驗,這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辦得到。

文│ 麥茲.畢馬克、蘇姍.畢馬克

大人是引發孩子壓力的來源,因此唯有我們能幫助他們應付壓力。

專門研究情緒壓力的教授彼得.華爾伯格(Peter Währborg)在十一年前就曾經提醒我們,龐大壓力對年紀尚輕的孩子可能造成衝擊。他在瑞典《晚報》(Aftonbladet)發表的文章提到:

十年內,這一代將出現各式各樣的疾病,許多年輕人恐有動脈粥樣硬化、第二型糖尿病與肥胖等問題。

結果他一語成讖,今日我們就面臨此種窘境。他做出上述預測時,我們尚未像現在這般依賴科技。再過十年又會是什麼光景呢?

 

都是為了孩子好

身為父母,我們當然在乎孩子的身心發展,希望能盡量促進他們成長。孩子念的托兒所或學校往往人滿為患,我們還替他們報名許多課外活動,學舞蹈、打球、小提琴、陶藝等等。許多父母每天只顧著送孩子出門,卻不曉得孩子在外頭做了哪些事。

孩子參與這些活動或課程時,逐漸學會對自己設定很高的要求。他們跟老師和同儕相處時,抱持著不同的期待與需求,有些說得出口,有些說不出口。而往往是未說出口的最為麻煩,也最難處理。

孩子每天都會遇到帶來壓力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壓力源(stressor)。我們無法保護他們完全不受壓力所擾,但是至少可以加以談論、設法避免,教導他們如何應對。我們自己也得以身作則,成為處理壓力的好榜樣。

 

孩子需要學會辨別壓力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受壓力影響,因為他們的大腦正處於關鍵發展時期,身體對壓力十分敏感,而跟大人一樣,壓力可能會導致他們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壓力是身體、情緒和腦力需求過大所產生的反應。

「許多父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唯獨不讓孩子做自己。」

──英國街頭塗鴨藝術家班克西(Banksy)

 

孩子的壓力來源

每個孩子皆獨一無二,也有自己應對困境的方式。我們在下面列出了部分的情境,而兩種以上的狀況同時出現時,特別容易造成兒童與青少年的壓力:

-孩子背負大人過高的期待:身心還不夠成熟,就被要求學習某些才藝。

-親人死亡。

-父母分居或再婚。

-父母忙於工作或出遠門。

-父母失業。

-不被了解或缺乏同情心。

-有了新的弟妹或兄弟姊妹搬出去住。

-家人之間爭吵不休。

-大人緊迫盯人。

-沒有自己的時間,或沒有獨處的空間。

-學校生活遇到困難、遭受暴力威脅或霸凌、與老師起衝突。

-人際關係龐雜、班級人數太多、代課老師太多。

-搬到其他城市。

-無法對家中重大決策有發言權。

-離開父母太久,例如參加夏令營或校外教學。

-課外活動太多(刺激太多)或太少(刺激不足)。

-新養寵物或寵物死亡。

-青春期。

-環境吵雜。

-電視、手機或電腦使用過度。

如果只出現一兩項上述壓力因子,通常尚不足以危害到身心。然而,今日的孩子動不動就得同時應付許多壓力因子。大人應該更加關心孩子的生活與情緒。

 

成天塞滿活動,無暇休息與反思

根據社會上普遍的認知,如果我們沒有時時刻刻在做事,就代表懶惰又沒生產力。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於休息放鬆的態度。學齡前孩童除了白天的托育之後,每週塞了兩個以上的課外活動,竟然已成為稀鬆平常的事。因此,許多孩子並沒有時間好好反思白天的學習經驗,這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辦得到。

我們什麼時候才會告訴孩子,安靜思考與參加活動一樣重要呢?唯有透過休息與反省,才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開始懂得自我思考,進而成為獨特的個體。可惜的是,時下許多孩子忙於一個又一個規劃好的活動,每當有點時間可以喘口氣,便不曉得該做什麼。這些孩子對於靜靜思考很不自在,甚至莫名恐懼。

而每當孩子沒事可做而開始任性抱怨,我們大人常常無法應付,只好放電影給他們看或讓他們玩電腦遊戲,以圖耳根子清淨。如果孩子有時間好好思考,久而久之就能找到自己的活動,這個過程能促進他們身心發展,大人只需要多給一點時間。

 

重責大任

當我們養了隻小狗,會學習如何訓練狗,盡可能用最好的方式來照顧牠。當我們懷了孕,則會大量閱讀相關育兒資訊,了解嬰兒如何在子宮內成長,以及產前與產後的嬰兒照護。可惜在孩子成長到青少年的歲月,我們多半無法保有這份好奇心、繼續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的需求。

 

積極教養的助益

增進教養能力的機會有很多,例如閱讀教養書籍、報名相關課程。

儘管如此,有時想到養育的責任有多麼重大,我們仍會感到惶惶不安。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能獨立自主、有同理心、優游自在,充分享受自己的人生。

現今,許多大人基於各種原因,使得身心出現問題。孩子往往會察覺到不對勁,進而認定是自己的錯。父母如果身體有狀況,可以把握機會跟孩子好好地談,絕不能讓孩子覺得是自己的過錯。他們有時會展現出乎意料的成熟與體諒;如果不曉得問題出在哪裡,就可能會成為他們心上的重擔。

我們有義務照顧好自己,盡力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當我們達到這個目標,就會更容易了解孩子的需求。絕不可把自己的情緒怪到孩子頭上!


孩子

被責罵的孩子學會批評,

被毆打的孩子學會打架,

被嘲笑的孩子學會害羞,

被諷刺的孩子學會愧疚。

但是

受鼓勵的孩子學會自信,

受包容的孩子學會耐心,

受讚美的孩子學會欣賞,

感到友誼的孩子學會體貼,

感到安全的孩子學會信任,

人見人愛的孩子學會感受世上的愛。

摘自瑞典作家安娜絲緹納.佛瑞塔瑪(Annastina Vrethammar)著作《人生無界限》(Life Without Borders)


摘自 麥茲.畢馬克、蘇姍.畢馬克《原來這才是生活的本質:觸動瑞典人,活出好日子的練習》/圓神出版

Photo: FromSandToGlas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