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觀看藝術之前,家長可以這樣預備自己

圖片影像能觸及孩子單純生活以外的豐富議題,因此,當圖像成為親子之間的對談媒介時,能增加更多的對話內容。

文│江學瀅

帶孩子觀看藝術之前,家長可以這樣預備自己:

1)解構自己對藝術的想法

每個人的心中對藝術都有一把尺,這把尺的形狀來自於成長背景的觀看經驗,以及過去自己所受的藝術教育。無論這把尺如何形成,帶孩子觀看之前,家長可以把自己心中的尺先放在一邊,首先去除標準答案的概念,與孩子重新體驗視覺經驗帶來的趣味。

2)接納孩子對藝術的多元觀點

生活經驗的差異,讓每個人對於所見之物產生不一樣的想法。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更因為身心發展帶來心智歷程的差異。例如,學齡前的孩子,自我中心觀點以及充滿想像的奇幻思維,若能接納孩子的多元觀點,必能引發孩子對觀看事物的趣味性觀點,透過觀賞各類圖像而激發更多的想像力。

3)共同欣賞與討論

圖片影像能觸及孩子單純生活以外的豐富議題,因此,當圖像成為親子之間的對談媒介時,能增加更多的對話內容。在增進孩子視覺美學素養之前,為了表達所見之物的各種樣貌,成年人有目標方法的欣賞、分享與討論視覺圖像,首先能增進幼兒的語言能力,應用超過一般生活所需的詞彙。孩子為了表達自己對圖像的想法,能夠刺激思考並增加獨立思考能力,也是重要的好處之一。

生活在現今世代,縱使電信媒體公司與學界不斷開發軟體,協助家長封鎖所謂「兒童不宜」的影像,但實際上具有實質的難度。若能在現實生活中,由家長篩選能引導討論的影像內容,透過大人引導,增加與生活中各類影像對談的機會,不但可增進兒童的美感能力,更能培養思考力與判斷力,讓孩子逐漸在成長過程中,增加視覺判讀的能力。

 

解構觀念

藝術作品一定要放在美術館裡面嗎? 目前台灣的公共藝術發展良好,以台北市而言,捷運站或大型公園皆可見擦身而過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或可愛,或長相古怪,但通常都能配合整體環境,在藝術家的環境想像之下,增加生活趣味。當藝術品不再束之美術館高閣,成為市井小民生活的一部分時,藝術已經悄悄地進入每個人的生活。描繪優美寫實的作品,僅是藝術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

台北市中山捷運站的線型公園公共藝術。

 

生活中的視覺經驗

比較以下兩幅生活中的賣場景像,請問大小讀者有什麼樣的想法?

問題一:請問平常家庭所需,在類似哪張照片的地方購買?理由呢?

問題二:請帶小朋友實地拜訪這兩個地方,並請問小朋友的想法。

問題三:請問,這兩個地方,哪一個「看起來」比較美一點?請說說原因。

摘自 江學瀅《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 

文內照片提供:商周出版 

Photo: LucS_fr,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