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禮物事件〉老師面色凝重的告訴我:媽媽,你的孩子硬拿走同學的東西

當我們遇到孩子在學校的行徑偏差,被老師告知自己的孩子是多麼糟糕時,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解決?

有一則新聞,是一名母親接到學校急電,到學校處理女兒在學校毆打男同學的事件,讓我印象深刻。

新聞內容是,一名在醫院當護士的媽媽被學校老師連環急叩去學校,趕去學校之後,一群老師圍著一名男孩和自己的女兒。男孩身上臉上全是血跡,老師上前責備的語氣向母親報告,女兒因為內衣肩帶被男同學好奇的玩了一下,女兒告訴老師,老師回以「不要理他」就匆匆帶過了,但男同學又一次去玩女兒的內衣肩帶,女兒一怒之下,就把男同學打成鼻青臉腫。校方告知這位媽媽,女兒盛怒下犯的錯,希望母親能好好處理女兒之後的賠償問題。

 

這個媽媽處理的方式,與一般認知的不一樣,她選擇與女兒站在同一陣線,強悍的要求學校道歉,因為女兒被男同學性騷擾在先,已經告知老師,老師卻漠視問題,最後才衍生出女兒必須依賴自己的力量反擊。

媽媽的言詞與認同女兒反擊打傷男同學,我雖然不甚認同,但有一點我和那位母親的立場是一樣的,那就是信任孩子的行為必有其理由

當我們遇到孩子在學校的行徑偏差,被老師告知自己的孩子是多麼糟糕時,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解決?

 

你的孩子抽禮物的時候,搶奪別的孩子的禮物

去年年底,在即將邁入新的一年之際,三三在學校發生了一件讓我錯愕的事件。

年底,腸病毒發生兩個案例,學校停課一週。

復課那天,雖然已經過了聖誕節,但是學校還是依約讓孩子進行交換禮物的活動。當天下午,三三回家時,很開心,因為自己得到喜歡的禮物。

隔天,我如常的送孩子去上學,但是去接孩子放學時,一位老師面色凝重的走向我。學校幼兒園有兩個老師,一個和顏,一個兇顏,而此刻走向我的是孩子比較害怕的兇顏老師。

兇顏老師面色凝重的告訴我:「媽媽,你的孩子昨天抽禮物的時候,搶奪別的孩子的禮物。當時交換禮物非常混亂,我們沒發現是怎麼了,但是被搶的孩子回去告訴阿嬤,自己的禮物被搶很傷心,今天一早阿嬤怒氣沖沖來學校,要學校公平處理這件事,所以媽媽,請您回去跟孩子溝通這件事的嚴重性,並且請媽媽好好處理一下後續問題。」

我聽了,只覺得腦袋亂烘烘,我和孩子平常相處緊密,那行為不是我孩子平常記憶裡搜尋得到的行為呀!

我搜尋前一天的記憶,我記得前一天三三交換禮物回來時的情景。當時交換禮物回來之後,三三(6歲)興奮開心的跟我說,她得到兩個禮物,一個是抽到的玩具屋,一個是同學送她的星沙。她說,送她禮物的同學,把禮物送她之後有後悔,但是她有拿自己的一個禮物跟她交換,同學才開心的和她交換了。

因為記憶還很深刻,於是我試著和老師核對。

我說:「老師,但是三三昨天的說法不是如此,她昨天說那禮物是同學送她的……」

我的話還沒落定,老師很快打斷我。

老師斬釘截鐵的對我說:「媽媽,我說真的,如果真的是同學送三三的,妳想想看,同學有可能回去以後還會跟阿嬤哭著說自己禮物被搶嗎?不可能嘛!」

我被老師強大的說詞給嚇止住了,我感覺胸口悶,壓力極大。

老師又說:「連三三自己都承認她有搶同學了,媽媽請回去好好跟孩子說。」

「連三三自己都承認自己搶同學?」我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因為那跟我昨天聽到的說詞差太多了。

我低頭看三三,三三依偎在我身邊,不像平常的樣子,應該內心和我一樣感覺到恐懼和害怕吧。我緊緊摟著三三,給予安定的力量。我決定先放棄和老師核對事件,回頭先聽聽孩子的感受。

老師的氣場實在逼人,而我也真的是完全無法辯駁,一來我不在事發現場(但回頭想想即使是老師在事發現場,也不知曉事件發生經過呀),二來三三也已經承認自己搶同學玩具,即使我很困惑孩子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舉動,但是學校老師、同學、同學阿嬤指證再三,就連三三自己都承認,我又有何立場去辯解?

我們臨走前,老師再次叮嚀:「我們要求三三明天把玩具帶回來學校還同學,請媽媽協助她。」

離開學校,路上我們都沒說話,因為我理智的腦子一片混亂,但是情感上,即使三三真的這麼做了,也必定有其自己理由,因此思緒再怎麼混亂,我還是謹守我的信念:「永遠相信孩子。」

回到安靜的地方,恢復平靜,我決定和三三展開一場好的對話模式。

 

有做的,我們就承認,沒做的,就大膽的說沒做

我問三三,今天在學校過的如何?

心情低落的三三,回了我一句:「我現在不想說耶。」

我明白她心裡不好受,但問題終究要面對,因此我決定單刀直入的問三三:「老師說你搶了同學的玩具,有嗎?」

三三點頭跟我回答「有」,她搶了同學的玩具。我必須得承認,當我聽到三三的回答,我的腦袋轟轟亂響,糟透了。

但是事件已經做了,我決定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

我問三三:「因為那個星沙很漂亮,而妳很想要,所以你就搶同學的禮物,是這樣嗎?」

三三點頭說對。

我也拍拍她的肩膀,我跟她說了個我小時候的故事。

我說,小時候,我跟我母親去工廠工作,中午休息的時候,我看到母親同事的一條好可愛的小口紅,我太喜歡那條小口紅了,知道家裡窮,媽媽不可能買給我,於是我就心臟噗通跳的偷拿了那條口紅,後來被母親發現,母親揍了我一頓,我的哭聲響透整個工廠,母親整個下午都沒停手,因為她說我讓她傷心透了,沒把我教好。

故事說完,我跟三三說,我只是想告訴你,媽媽也有過那種好喜歡一件小東西的感覺,好喜歡好喜歡就好想帶回家,對不對?

三三猛力點頭,可能覺得我跟她一樣,也犯了錯,所以她比較敢抬頭看我了。

我說:「三三,媽媽能理解你的好喜歡,我們可以喜歡一樣東西,但是喜歡,和把東西帶回家,是兩件事,你和我一樣都做錯了,做錯了我們該怎麼辦?」

三三回答:「明天我會去把禮物還給同學,並且跟同學道歉。」

我摸摸三三,讚賞她。

三三突然問我:「媽媽,你怎麼沒有像阿嬤那樣生氣和打我?」

我笑了,我說:「因為我有學到比較好的方式和孩子溝通阿!」

三三問:「那你是怎麼學的?」

我說:「因為我自己有努力看書呀!」

三三給了我一句欣賞,她說:「媽媽你這樣的方式很好,我比較喜歡你的方式哦。」

我回以微笑。

原以為三三搶奪同學禮物事件就這樣確定了,那是我不熟悉的三三,即使不熟悉我還是去體會和理解。但是,三三突然問我一句:「媽媽,我把禮物還給同學後,那我送她的手偶小兔子的禮物,我能跟她要回來嗎?」

嗯?這句話聽的我有些疑惑。

我問,你有跟她交換禮物嗎?

三三說,有阿,她本來要送我星沙,後來反悔了,我就說那我用兔子手偶跟她交換,後來她就答應了阿!所以我的兔子手偶可以要回來嗎?

兔子手偶自然可以要回來,畢竟交換不成,當然就能要回來,只是這樣一來,這事件就並非是搶奪,而是交換呀!搶奪對我來說,是多麼重的字眼,那超出我對我自己孩子的認知,現在這樣一核對,交換確實比較像三三平常的應對方式。

我問三三:「既然是交換的,妳為什麼承認自己是搶的呢?」

三三說,因為怕被老師罵,也怕阿嬤罵,她不希望再被罵了,所以……她承認自己是搶同學的玩具,而她也沒搞清楚搶和交換有什麼不同,反正她確實有拿同學玩具回家,這是事實。

我花了一些時間解釋「搶奪」與「交換」的差異,並且告訴她,以後得把事情的經過告訴老師,有做的,我們就承認,沒做的,就大膽的說沒做。

但是三三退卻了,她要求我不要告訴老師她有交換禮物,她怕交換禮物也不是好的行為,怕自己因此又被老師罵,也怕對方的阿嬤還是覺得她是搶的,造成老師又來罵她。

種種害怕的情緒在三三的內在裡翻騰看來,三三真的害怕極了。

我安撫了三三的情緒,先不去談論該怎麼和老師說明,轉而討論禮物還回去的時候,三三想做哪些事來補償同學的心情。

最後,三三跟父親要了一個漂亮的小盒子,把星沙裝在裡面,當成禮物盒,禮物在裡面瞬間變得寶貴起來,三三的心情也篤實安定起來。

隔天,兇顏老師請假,我把三三告訴我的事件,婉轉的告訴和顏老師,請和顏老師再幫我核對孩子們的認知,並把三三的疑問:「在她把星沙還給同學的時候,她能要求同學也還她手偶嗎?」告知老師,請老師全權處理。

當天傍晚,去接三三放學時,和顏老師主動告知我,她把兩個孩子約來面對面對口核對,事件果然如三三說的,三三並沒有搶,她是用手偶去和同學交換星沙的。至於同學為何說是用搶的?同學說,因為她反悔了,不想交換了,所以就跟阿嬤說她的禮物被三三搶走。

老師告訴同學,不能因為反悔,就說是三三搶她的禮物,這樣會害三三被老師誤會,被老師罵。老師幫孩子們解開了心結。

心結雖解開,但過程依舊讓我感到恐懼。當時我在面對兇顏老師時,那壓力實在逼人,逼得我不得不低頭。大人都如此感到恐懼了,更何況是一個六歲孩子在面對眾多指責時,不難想像她內在壓力有多大了,無怪乎她承認老師和同學的指控,交換來的玩具,變成是搶來的了。

在面對這樣強大的壓力,我的內在情緒轉折,起伏非常大,從錯愕、震驚、羞愧到憤怒。

換做是其他人,可能會在憤怒的點上爆衝出情緒,當下不是對老師憤怒,就是對自己的孩子憤怒謾罵,但因為我守住了「相信孩子必有其理由」的信念,於是憤怒的情緒被轉化了,從憤怒到平和到核對到釐清事件,情緒一直沒有成為主導我處理事件的主人,反而是幫助我釐清真相的推手。

孩子在學校發生的衝突,一直是家長棘手的問題,因為家長永遠是被告知,這意味著,所有的資訊,都是老師看到聽到然後給予家長的,因此在資訊已經經過老師觀點再送給家長時,已經轉了兩手了,就像懶人包,雖然能快速理解事件經過,但那裡頭永遠含著他人(主筆)的觀點了。

於是,家長們能在這些資訊底下找到事件發生的真正細節,並且永遠「相信孩子有其理由」,核對孩子的觀點,是父母處理孩子在學校發生問題時,最重要的課題。

 

更多文章詳見「李儀婷的親子教養」粉絲專頁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曾琳之、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