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疑惑:我需要很多朋友嗎?

雖然和同學的相處家人無法參與,好像幫不上忙,自己的困境家人不一定能理解,但父母也年輕過,可以理解你很需要朋友的心情。

文│南琦  

下課時幾個同學正聚在一起聊天,采恩知道她的好友彥廷明天生日,但明天是平日大家都沒有空,就先把準備好的卡片拿出來。

「哇,好漂亮喔,謝謝你。」壽星彥廷很喜歡,那是當然,這可是她花了3 個晚上畫出來的。

「幫我也畫一張嘛。」看著采恩為彥廷畫了一張她最喜歡的動漫人物卡片作為生日禮物,宇伶看著喜歡,也跟著起鬨,央求采恩也畫一張給她。

「ㄜ……好吧。」采恩雖有些不情願,但實在很難說不。

她不太想幫宇伶畫的理由是,她和宇伶又不算好朋友,她的麻吉是彥廷,她們這群死黨有四個人,但其中並不包括宇伶。說來有點複雜,她們四個做什麼雖常常在一起,但有時候也會有其他人加入。彥廷有時候會找宇伶進來,比如說社團表演的分組要5個人,彥廷就很自然的把宇伶拉進來,本來她是無所謂啦,既然是好友的好友,那應該也可以是朋友。

只是讓采恩不解的是,雖然表面上彥廷跟宇伶好像很要好,但私底下又會跟采恩抱怨對方的缺點,說宇伶朋友很多,有時候會「背叛她」,去跟別人說她只跟宇伶講的秘密。若要嚴格說「背叛」這兩個字的話,難道彥廷這樣不也算「背叛」嗎?有時聚會常常沒有經過她們四人小組的招呼,就直接拉宇伶進來了,有點尷尬吧,而且有秘密不跟她或其他四人小組說,這樣還算四人小組嗎?采恩想。

算了,看在跟彥廷同學這麼多年的份上,就不想計較這麼多了,而且要不是彥廷,她也不會因此交到那麼多朋友的,只覺得彥廷的心思愈來愈複雜,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麼?

眼前就有個難題,她快要期末考了,又要幫宇伶畫畫,時間哪夠用?晚上她正在努力畫畫時,老媽進來一看:「你不是要準備期末考嗎?怎還有時間畫畫?」

「啊就有人看到我送給同學,其他人說也很想要,所以我只好畫給她們啊。」

「你是說那張你畫很久、送給彥廷的卡片,也有人想要一張?」媽媽不解,采恩為什麼要替不熟的朋友花那麼多時間畫卡片?難道這有比期末考重要嗎?

「大家都說我很會畫畫,覺得我很厲害,每次畫的作品都有人圍過來看,而且看到那個同學很喜歡的樣子,所以我不能讓大家失望啊!」而且她擔心如果不幫宇伶畫的話,怕彥廷也會不太開心,覺得自己幹嘛那麼計較。

到底人緣好重不重要?到底要多少朋友才夠?如果人緣好卻讓我自己變得不好,那我該怎麼辦?   

 

心理師有話說

人際需求大探索:要多少朋友才夠

朋友,當然希望不能少。

如果要你從「聽父母的話」和「交很多朋友」之間選一個,這個年紀的你一定會選後者:如果沒有朋友的話肯定會很孤單,這時候朋友的影響力常常大過父母,如果不屬於某個友誼圈,沒有歸屬感,恐怕比死還痛苦。

我們甚至會幫這個小圈圈取名字,三劍客,四人幫,五月天(五月花),六人行,七仙女……顯示成為一體的決心,友誼就是一切,就是力量!

人類發展從嬰兒時期成長到目前這個時期,同儕關係可說是前所未有的重要。我們正在學習如何交朋友,為未來進入社會開始做準備。

在尋求更多朋友、想獲得更多認同感的需求下,也使我們變得敏感脆弱。我們想要與人親密分享、互相幫助與扶持的關係,但也有可能沒這麼順利,有可能被依賴,排擠或忽略,產生更多人際問題。

根據英國青少年心理諮商機構(The Tavistock Clinic)的看法,12-14 歲的孩子有來自兩股力量的拉扯,一股是「希望被接納的渴望」,另外一股力量是「擔心被排擠的恐懼」。不管是哪一種拉扯,都希望藉由他人來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發展自我的同時,這個塑造過程也深受他人價值觀的影響,你會漸漸喜歡朋友喜歡的音樂,跟他迷一樣的偶像。

 

與他人同中求異

雖然讓自己屬於某個小圈圈很有安全感,例如采恩的四人小組,那種被支持與認同的感覺很不錯,不管做什麼都可以在一起,但同時對於要按照他人的意思做事,或依照他人想要的標準走,又讓自己變得相當辛苦,擔心不這麼做的話會變得不受歡迎。

那該怎麼辦?

想要朋友,又覺得自己和朋友不太一樣;想要自己受歡迎,但又不想要有太多朋友,太多朋友意味著要失去更多的自己。要讓自己更有彈性,更自由,甚至更有選擇權,你可以試著這樣調整:

1. 讓自己有多樣的選擇

與其讓自己交更多的朋友,不如讓自己擁有多面向的關係。例如不只有班上的朋友,還有社團的朋友,才藝課的朋友,家族裡的朋友……不同的團體的朋友都有不同的話題不同的興趣。

如果在某個小圈圈沒有好的互動氣氛,不受歡迎,至少還有別的小團體可以聊天互動,宣洩心情,不算損失太多。

如果志同道合的話,也許某些不同性質團體的朋友還能經由你而湊在一起,讓朋友的朋友,通通變成你的朋友,那豈不是更好玩?

 

2. 家人仍舊是商量的好對象

雖然和同學的相處家人無法參與,好像幫不上忙,自己的困境家人不一定能理解,但父母也年輕過,可以理解你很需要朋友的心情。

如果遇到像采恩忙的兩頭燒的狀況,家長就可以幫她做選擇,至少幫她踩煞車,幫助她看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告訴她該先做什麼事情比較重要。

這段時期的你們想飛,但同時也不想失去關愛和安慰,當你需要的時候,記得回過頭找找父母家人,聽聽他們的意見,讓他們知道你也需要他們。

摘自 南琦《別叫我屁孩,我可以自己來》/華文精典

Photo: Kars4Kids Car Donation & Educational Program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