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英語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孩子很會背、很會考,但台灣學的到國外都用不上!

我們大人與學校老師們所要做的,就是別扭曲了「語言」的用處。別讓孩子從小就在才藝班和學校裡,把語言變成了表演的節目。讓孩子持續著擁有著與人溝通的意願與主動性,讓孩子願意把心裡想法用各種語言與方式表達出來
  • 文/ 凱若
  • 2017-02-09 (更新:2017-02-09)
  • 瀏覽數32,274

女兒在德國中學「存活」了一年半,很多台灣親友自然都認為「她語言能力應該在台灣的時候就很好,到了才有辦法適應吧!」,很多網友也會私訊問我:「怎麼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今天,女兒和我就要來誠實地公開事實真相!

女兒當初是一股衝動,決定提早到德國與我一起生活,所以完全沒有為「來德國」這件事情做任何準備。初到時,德語能力是零,英語只有公立小學五年級的程度。

入學的時候需要做「英語程度」的測驗,她前一晚抱著字典非常緊張。我跟她說:「這是『英文程度』測驗,不是『單字小考』,不是前一天晚上抱字典就可以馬上提升的!妳就去睡覺,明天就平常心去考。程度是怎樣就進哪一個班,這樣接下來上課才會是符合妳程度的呀!」

但隔天的考試仍舊讓我們「怵目驚心」!

女兒在台灣完全沒有上任何額外的英語課程,因為她的英文成績一向很好,而且幾乎都是滿分的程度。我們都「誤以為」,這樣就代表她能夠用一點點的英文來對談或生活,只是程度差了一點。

當天,學校行政人員把考卷交給她之後,就留我們兩個人在她的辦公室,出去辦事了。女兒看著第一頁,都要哭了,因為第一頁就是要填寫她的「基本資料」,這個......學校沒有教。除了名字和生日會寫之外,有很多字在台灣的課本裡面根本沒有!例如「Gender/Male/Female 」或「Nationality」,她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她用著求救的眼神看著我,我說:「這是妳的測驗,我不該說話。」,但心裡面也為她很著急。她終於猜出來 Nationality 是「國籍」的意思,但她發現自己連「Taiwan」都不確定是不是那樣拼。

後面幾頁,她簡簡單單寫了一些單字和簡單問候的句子(課本裡面有的),就洩氣地把考卷給丟在桌上,說:「我一定被分到最差的那一班啊!」,我安慰她:「沒關係啊!這樣你壓力也不會太大。第一個學期咩!就適應新生活就好了啦!之後一定很快會進步的。」。嘴上鼓勵,但我其實自己也被驚嚇到,她在台灣所學的英文,竟然這麼無法「實用」。

「我連自己的基本資料都不會寫,在台灣的分數根本是假的!」女兒在回家的路上,忿忿不平地開始抱怨。「我們學課本裡的東西,我這兩個禮拜幾乎都沒有用到,因為我連介紹自己和點餐都不會。我要學『有用』的東西!學校應該教我們『對話』,不是一直叫我們弄英語歌謠比賽啊!誰要聽我唱英文歌啊!」我欣賞女兒的個性,她雖然覺得很糗很沮喪,但一會兒她就開始開玩笑了。這時候換我陷入沈思。我相信女兒一定會進步,但是我也在思考,究竟台灣的「英語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語言就是要實用

回想自己學德文的時候,這間從教材到教法都嚴格執行「德國標準與方式」的語言學校,非常重視「實用性」。老師第一堂課就說:「我要你們每一個人,今天回家就會說德文!」,她的意思是,她要教我們的東西,是馬上能用出來的。我們先學「打招呼」和「自我介紹」:名字、從哪裡來、住在哪裡、職業等等。老師寫了例句,我們跟著念,也把自己的「基本介紹稿」寫好之後,就要我們所有人站起來彼此認識。半個小時後,我們不但認識了每個同學,還多知道了許多「職業名稱」。

第二堂課,我們教數字。因為要介紹自己幾歲,也要知道「出生年月日」要怎麼寫與說。接下來,學填「基本資料表」。大概因為他們也清楚,一到德國就有鋪天蓋地的表格需要填寫!再來學點餐、付錢、旅行...。基本上,他們對「基本德語能力」(A1) 的要求,就是你要能夠在德國看得懂和會填寫表格,能夠自我介紹和認識朋友,可以點餐付錢,會寫一封簡單的信件,這些很基本與實用的內容。而且重點是要「聽、說、讀、寫」,每項都是單獨計分,其中一項太差,就算其他項目滿分也不能過。

老師沒有寫「單字表」要我們背。她說:「常用的字,用幾次就背起來了。重點是『有用到』。否則我要你們背德國地圖不也是單字?但你如果平常沒有用到,就是沒用的東西,背了還是會忘記。」所以當我只學到了最基礎的A1德語到了德國,雖然我還無法用德語與人對談如流,但卻至少可以在機場、公家機關和銀行填資料辦事,也能夠在餐廳點餐,自我介紹認識朋友。

過去每年到美國開兩次會,很多都已經讀到國立大學畢業的台灣朋友,仍舊一句英文都說不出口。要打電話給旅館櫃檯要多一個枕頭,都要拜託我去說。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而是在這麼多年「上英文課」,沒有教實用的內容,也沒有「給學生勇氣」直接上陣去用英語與人對話。我們的英語教育,是拿來「考試得分」、「表演」或「比賽」的。能夠真正開口說英語的這些學生,通常都是成績特別好,才能夠有這樣的「訓練」機會。但其實就算在說美語的美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說著一口「標準」或「正確」的美語,但重點是是否能溝通,能否生活無礙。但這點,很多的台灣學生連「開口的勇氣」,都在還沒出國門的教室裡,就已經被消弭殆盡了。

 

最難的是動口: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勇敢說

女兒到了新的環境,當然,語言進步很快。從一開始的「鴨子聽雷」到現在基本上溝通與學習無礙。孩子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真的是驚人與令人羨慕啊!
他們學校教語言的方式,也讓我看到了「反向思考」的做法。一般我們覺得是「語言能力好才會開口說」,但老師認為「人是先從『說話』學習語言的,所以要先讓孩子『動口』。」對於程度較差的孩子,他們反而強調「說」與「討論」。老師很鼓勵孩子在課堂上「隨便說」,也鼓勵從未開口的孩子說話,每個人都要說話!老師也特別喜歡挑一些孩子會爭相想搶答的問題來問,例如:如果你有一百萬歐元,你要拿來買什麼?如果你當選總統,第一件事情會想做什麼?讓每個孩子回答。課堂上充滿笑聲,沒有壓力,而且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許多新單字,也認識班上同學更多。當他們開始「動嘴」之後,腦子記憶單字和理解文法的齒輪,也跟著轉動了。

當程度越來越好,他們就開始討論一些深入的話題,例如最近的主題是「移民」,他們看了很多移民的採訪文章與影片,甚至老師學生還一起淚崩。孩子們學了很多最近歐洲報章雜誌上常看到的單字,有些連我都不知道,但在現在的國際社會上卻很實用。女兒常說,她現在上的「語言課」,都沒在「教語言」,反而語言課聊的各種話題最多。他們教語言,不是教拼字背誦,而是教社會、教文化、教生活,甚至教公民教育。也因為女兒喜歡聊天說話,她的程度也進步得很快!沒想到過去常被老師念的「上課多話」,現在倒變成了她學習的一個優勢啊!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不該是來表演拿分數的項目

我一直認為,教語言的老師應該是最有深度的。我在德國的第一個德文老師,是個德國的老先生,他懂八種語言(包括中文和一點點台語),甚至在台灣木柵住過,喜歡各種文化。他教語言,不是照著課本念,而是我們聊食物、聊環保、聊各家不同習慣、移民和文化差異,甚至婚姻。

透過我與女兒的這些老師們,讓我知道,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不是來表演拿分數的項目。就算有著濃濃的口音,用著有點錯誤的文法,甚至知道怎麼說但不確定怎麼拼......這些都不是阻礙我們學習語言、使用語言的障礙。

因為嬰幼兒不就是這樣嗎?他們說得不清楚,也沒有文法可言,更不知道怎麼拼字,但他們有著強烈的溝通欲望,也一直被鼓勵著開口。就在這樣的正循環之下,每個孩子在三年內從一句話都不會說,變成還會頂嘴辯論的「說話專家」,接著開始自己找喜歡的書看,頻頻問「這是什麼」,人類的「原始學習動機」真的讓人充滿驚奇!

 

其實我們大人與學校老師們所要做的,就是別扭曲了「語言」的用處。

別讓孩子從小就在才藝班和學校裡,把語言變成了表演的節目。讓孩子持續著擁有著與人溝通的意願與主動性,讓孩子願意把心裡想法用各種語言與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孩子到了德國自然學德語,到了義大利自然會說幾句義大利文,到了肯亞也自然會想學斯瓦希里語!這才是「學語言」最原始的用意,不是嗎?

 

 

【凱若媽咪熱銷教養書】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
博客來購買傳送門>> https://goo.gl/FgGLiI

 

 

Photo:Brendon Connelly,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