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美感教育培養當代人才:見樹、見林、更見山林的美學新價值

品味美感實踐美力LOGO +第一次儲備核心教師培訓工作坊現場直擊!

品味美感實踐美力LOGO +第一次儲備核心教師培訓工作坊現場直擊!

教育部105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教育部為落實美感教育,積極建立精進平台,由北、中、南、東四處基地大學、高中美術及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及各縣市國中輔導團,共同推薦、遴選出儲備核心教師,並於12月辦理了第一次儲備核心教師培訓工作坊。

擔任教育部「105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核心規劃小組實務工作」計畫主持人,也是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認為,美感教育的兩大核心精神,一是同理他人的需要,二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反映出當代社會追求的價值。他指出:「真正無價的美,是能同理他人的處境。」小從房間的整理,大到觀察社區問題、剖析社會議題,不僅滋養自身修為,也推己及人成為滋潤里仁為美的養分。美感教育讓孩子能見樹、見林,更體會整座蔥鬱山林的變幻萬千。

 

讓美感教育成為一場運動

「當代的學習,必須走出校園,課本不見得都是對的。」因此在工作坊的分組實作階段,特別邀請來自建築、設計等不同領域的業師加入,期待擦出火花,點燃熱情。曾成德說,只要能燃起這把火,那麼美感教育就不只是場活動而已,而是一項翻轉教育、改革社會的長期運動。

實務上如何推行呢?該計畫的協同主持人蔡紫德老師認為,把每一個簡單的問題認真處理到好,就是最棒的教材。意即美感教育可以從引導學生觀察周遭環境、建立自信心開始。重點是過程中必須不停地觀察學生的反應,調整與學生的互動模式,老師退位成為引導者,將主導權還給學生。

 

掌握美感教育關鍵時期

工作坊為期兩天,第一天讓儲備教師與業師交流互動,第二天則在孫啟榕老師的帶領下走訪迪化街。課程中,「讓事情可以被意識到、被看得見。讓設計失去神秘感,讓美成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而非專有的、個人的感受而已。」成為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
教育就是在創造符合當代需求的人才。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探索自我」的階段,也是推行美感教育最關鍵的時期,因此教師的美感素養對孩子的影響甚遠,期能透過實驗課程實施計畫的研擬,培育具實作設計能力的下一代公民。

(照片出處:美感教育計畫核心實務小組∕攝影:許鈺盛)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