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的餐桌管教學〉孩子的教養,誰說了算?我的孩子我自己教就好!

這個年紀的孩子,或許無法清楚得知「大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他們對於所處環境的感受,是相當敏銳的。當孩子發覺到,自己(好像)是引起大人爭執的導火線時,他們便會覺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

王琴無奈地上了先生的車。每週末例行公事,就是回公婆家吃飯。一踏進公婆家,就是一桌子豐盛佳餚等著他們。婆婆見到他們,便問「怎麼又這麼晚才來」。王琴沒有回應。


 

上了飯桌,王琴先幫女兒雯雯裝飯菜,讓雯雯自己吃。雯雯年紀小,邊吃邊掉,弄得滿桌滿地都是。 婆婆看了,略顯不悅地碎念:「唉唷,雯雯怎麼會吃成這樣呢?表哥丞丞多乖呀,都不用特別教耶。」

餐桌就這麼大,王琴怎麼可能沒聽到婆婆說些什麼,但她選擇不回應,若無其事地繼續教導雯雯「湯匙怎麼拿」、「飯菜怎麼送到嘴裡」……。

這時,婆婆靠過來,想餵雯雯。王琴告訴婆婆「雯雯已經能學習自己吃飯了」。怎知婆婆仍堅持要餵,還說:「她哪會自己吃,弄得滿桌都是。我來餵,我以前也都這樣教我兒子的。」

眼看先生沒反應,王琴也不甘示弱、提高分貝說:「這是我的孩子,我自己會教!她這個年紀,是應該要學著自己吃飯了!」

婆婆聽了,拍桌大罵:「她是我的孫女,你這樣教不對!」

 

孩子的心聲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除了基本的溫飽之外,也非常需要建立安全感。擁有安全感是孩子能夠穩定自身情緒的關鍵。大人之間的爭吵聲,往往就是造成孩子緊張與焦慮的主要來源。

這個年紀的孩子,或許無法清楚得知「大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他們對於所處環境的感受,是相當敏銳的。當孩子發覺到,自己(好像)是引起大人爭執的導火線時,他們便會覺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

媽媽把孩子抱走、跟先生的拉扯,也會造成孩子的驚嚇。這樣子的行為,可能會讓孩子恐慌、大哭,擔心「是不是連媽媽都沒有辦法保護我」,因而產生不安全感。

 

大人的苦衷

每個人要適應不同的環境都是困難的,更何況是不同的家庭背景。案例的媳婦為了不引起爭端,只好盡量不回應婆婆問話、減少與婆婆的互動,維持表面和諧。但身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當覺得自己建立的教養規則被破壞了,不論是誰,恐怕都是難以隱忍。

畢竟,主要照顧者對孩子的成長、學習最熟悉,也有一定的規劃,第三人的介入,可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或破壞了原本的規矩。

 

專家給鑰匙,開啟家庭正關係

觀察孩子面對大人爭吵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不安。生理發展較快的孩子,大約七、八個月大,就能從說話口氣感受到大人的情緒起伏,並藉此區分,自己是處在友善或不友善的環境。

不過,對於「大聲講話」與「吵架」這兩件事,孩子還不太能分辨,只要周圍的大人講話稍微大聲一點,孩子就會受到驚嚇。孩子哭泣,就是一種警訊:「你們的音量讓我很害怕,可以小聲一點嗎」。

發現孩子哭鬧時,試著安撫他、告訴他「沒事的,我們不會再吵架了」。孩子的情緒會因為爸媽爭執而受影響,若長期被忽略,會讓他對人產生不信任感,及因沉浸在焦慮中,對性格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孩子的學習沒有絕對的起跑線。父母雙方甚至與其他親友要能達成共識,一致的想法與標準,是最佳理想目標。即使方法略有差異也無妨,因為孩子有足夠彈性,能學習、適應在不同地方與環境有不同的規範。

回到這個案例,爸媽應該做的是「讓孩子知道在家中與在外面時,本來就存在一些差異」。例如,在阿嬤家或許就得遵守阿嬤的標準,但回到家中,就必須遵守父母的標準。

 

設身想一想

-當親友介入你教養孩子的方式時,該如何因應、面對?

-若孩子看到大人的爭執,事後你會如何向孩子解釋、說明?

-身為夾心餅乾的老公,如何處理家人與太太間的意見不一致?

 

摘自 現代婦女基金會、許皓宜 《爸媽不暴走,孩子正成長!》/新手父母

 

Photo:Andrew Turner,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林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