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儀談婆媳:不停的埋怨,是對自己的懲罰;如果老了一定要跟晚輩同住,媽媽應該跟女兒住才對

對我來說,不停的埋怨,是對自己的懲罰,因此,我盡量提醒自己不這樣做。對於不開心的事,可以解決的,我會努力解決;如果是無解的事,那麼,我就盡量少碰觸、盡量不想它、好讓它快一點過去。

值得驥路的,是我有所領悟的,而不是浪費我生命的

做為一個長輩,總有一天,要開始學著退居第二線,退出兒女的生命,還給他們當主角的權利。

雖然很多讀者愛問婆媳問題,但是我其實不太愛寫。

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生活裡有很多事情在進行,婆婆,就跟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一樣,我不認為需要多花精力去描述。如果妳已經有一個這麼糟的婆婆,那妳為什麼不多花精力去想想該怎麼離開她?卻要花費很多精力去不停的回憶她說的話、做的事、罵的人?

就好像,如果一個男人已經糟到妳必須逢人就抱怨,那麼為什麼妳還不離婚、不趕快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卻要浪費時間去追述他的惡行、繼續痛苦的婚姻?對我而言,值得記錄的,永遠是我自己有所領悟的部分,而不是浪費我生命的部分。

 

不管跟誰住,都要尊重對方

我爸爸以前曾經說過一個看法,我覺得挺有道理:他不贊成婆婆跟兒子媳婦住一起,他說,如果老了一定要跟晚輩同住,他覺得,媽媽應該跟女兒住才對。兩個系出同門的女人,吃、住都有相同的習慣,就算爭吵也是母女,化解的快。而且,母女住在一起,就沒有所謂「夾在中間的男人」,女婿再怎麼樣,也只能算是一個「局外的男人」,相處上比較容易。所以,我爸爸認為,媽媽應該跟女兒住一起才對。

我自己則是認為,不管是誰跟誰住,都要學習去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生活的空間、言語的自由、不被打擾的權利,以及過往的習慣。如果雙方沒有共識,那就不應該勉強住在一起。

不受歡迎的老人家,通常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控制欲太強,以及不懂得尊重兒女。比方說,隨意進出兒子媳婦的房間、插手他們的生活、批評媳婦的父母、或是干涉孫子的教養方式。這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控制,不尊重對方。

不快樂的媳婦,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去想想「得了便宜」的部分,總是想著失去的部分。而且大多試圖想去改變一個活了大半輩子的人,卻又無力改變自己的現狀。比方說,很多小一輩在經濟上得依靠公婆家,或要依靠公婆帶小孩,但卻不記得婆婆付出的這部分,只想著她討人厭的部分。這就是一種變相的貪心,不尊重對方的付出。

 

不停的埋怨,是對自己的懲罰

人相處在一起,難免會有摩擦。遇到摩擦的時候,該怎麼辦?妳選擇隱忍?解決問題?溝通?還是暗地裡埋怨?

對我來說,不停的埋怨,是對自己的懲罰,因此,我盡量提醒自己不這樣做。對於不開心的事,可以解決的,我會努力解決;如果是無解的事,那麼,我就盡量少碰觸、盡量不想它、好讓它快一點過去

我曾想過:如果,將來我的兒子媳婦不孝順我、不理睬我時,我會怎麼樣?

首先,我敢肯定,我絕對不會去自殺。因為,我有自己的目標,有很多想做的事。我最想做的,就是持續發展自己的事業;退休後,我也想投身公益,當義工、或是領養需要幫助的孩子;我想要有一方院子,種花、養鳥;我想要重拾畫筆;我會持續不斷的寫作;我每週會跟三五好友喝茶聊天、旅行;我想學些廚藝;我還想固定運動。

如果我的孩子需要我,我樂意幫忙。假使他不再需要我,我想我會有些遺憾,但是我會繼續過自己的日子,保持忙碌。

人一定要往前看。而且,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及意義,而不是依靠別人而活。一個老了之後要倚靠別人而活的人,是會令人害怕、厭煩、避之而唯恐不及的。

 

不談過去,不是因為無情

前些日子,我接到一位母親生前老友的電話。這位阿姨在輾轉得知我母親過世後,想找父親聊聊。在我轉述給父親聽之後,父親想了一下說:「妳幫我接待一下這位阿姨吧!媽媽的事,妳跟她聊,我就不回電話了。」剛開始,我感到有點愕然,爸爸怎麼這樣無情呢?

後來想一想,我明白父親的意思。遇故人,談的不免都是成年舊事,爸爸不是一個喜歡活在過去的人,他不覺得敘舊有什麼太大意義。而且,母親的過世經歷,在在令人感傷,依爸爸的個性,他寧願聊聊院子裡的花草、政治、時事,也不願意沉溺在過往回憶當中。

常常,我從父親的言談中,體悟到一些道理。小時候,父親對我的態度,是非常強勢的,然而,隨著我結婚、生子,父親的態度越來越慈和。現在的他,聽到我暢談的計畫、我的家庭狀況,甚至我對丈夫、婆婆偶爾的抱怨,往往默不出聲、只是傾聽。

我想,這就是尊重。做為一個長輩,總有一天,我們要開始學著退居第二線,退出兒女的生命,練習把主角地位還給他們,尊重他們是單獨的個體,有單獨的生命、獨立的生活。

一個不知該適時退出舞台,把光環還給兒女、把權勢交接出去、仍要眾星拱月、唯我獨尊的婆婆,是不會受到晚輩由衷地尊重的。

我想,婆婆跟媳婦如果都懂得相互尊重,那麼,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摘自 陳安儀《致婚姻中狂翻白眼的時刻》/野人文化

照片提供:野人文化

數位編輯:吳羽茜、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