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未來

未來,我們的學生更要有同理心,才會知道別人的需求;更要提升自己的內涵,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工作由機器人代勞後,被釋出來的時間便可用來從事精神生活和心靈的滿足。在農業社會時,父母通常無法為孩子念睡前故事,現在父母就可以把時間用到教育孩子身上、用到幫助他人身上,全球一起邁向大同世界的目標。
  • 文/ 洪蘭
  • 2017-02-01 (更新:2017-01-20)
  • 瀏覽數24,089

期末考快到了,一個工學院的學生來找我,說他心慌念不下書。問他為什麼浮躁?他說元旦回家,發現家中氣氛不對,父親天天喝酒,母親偷偷告訴他,父親工作的工廠因為政府一例一休,加班費暴增後,老闆決定購買不需加班費的機器人用在生產線上,父親知道自己過完年就要失業了,所以心情不好。他說他念的正是機器人這個領域,覺得自己間接害父親失業,罪惡感使他靜不下心來讀書。


我告訴他:機械化是世界的潮流,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時,英國的紡織工人激烈抗爭,甚至燒廠,最後還是屈服。他父親必須在老闆未宣布前,先有腹案,這樣打擊才不會太大。我問他父親的專長,他苦笑說,就是沒有專長,才會被機器人取代。


其實人都有專長,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我們的教育一向是截長補短,這使我們羞慚自己的短處,看不見自己的長處。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行業是機器無法取代的,例如人會做生意,機器只會算帳。所以凡是動用到人性、人際關係和人情世故的行業,人都比機器強。他父親雖然重聽,但手很巧,可以做木工,現在手工做的東西很有市場,什麼都標「hand made」,他母親還會編大甲蓆,現在已很少人會,大甲蓆目前是一床難求呢!我力勸他回去坦白的跟父母討論轉業問題。很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不敢跟孩子講真話,其實隱瞞反而會增加猜忌。


品味與涵養是教育基礎

他走後,我不禁想: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到現在還在爭論誰來審課綱,卻沒有看到改變的巨浪已經捲到門口了呢?我去年在瑞士看到他們的學校已在改變。他們知道學生未來不是要跟機器人爭,是要駕馭機器人,要做出更好的機器人來服務人類。


未來,我們的學生更要有同理心,才會知道別人的需求;更要提升自己的內涵,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工作由機器人代勞後,被釋出來的時間便可用來從事精神生活和心靈的滿足。在農業社會時,父母通常無法為孩子念睡前故事,現在父母就可以把時間用到教育孩子身上、用到幫助他人身上,全球一起邁向大同世界的目標。


我問這個學生:你父親重聽,你有讀過《父親的手》這本書嗎?他搖頭說沒有。我說:若沒有,你怎能體會聾啞人有口難言之苦,你怎能設計出符合他們需求的工具,你怎能知道自己父親每天在重聽人世界中,謀生的心情呢?機器愈能替人代勞,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愈高,人的素質、品味和涵養愈重要,這些人文素養最後決定你的前途。


從歷史看來,精神文明決定人類的未來,當手從鋤頭中釋放出來後,它就可以握筆,就可以創造出豐富心靈的東西出來,人只要有創造力,就不怕被機器取代,因為人可以創造它,而它無法創造人,大家多看書吧!這是因應二十一世紀挑戰唯一的方法。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著有《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等書(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