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 不讚美、不責罵, 才是最好的教養

導入教育家阿德勒概念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近年來備受關注,作者岸見一郎進一步將阿德勒的教育觀寫成了《不教養的勇氣》,說明「不讚美、不責罵、不介入孩子該面對的問題」的重要性,以下摘錄〈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及〈責罵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兩個章節。

導入教育家阿德勒概念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近年來備受關注,作者岸見一郎進一步將阿德勒的教育觀寫成了《不教養的勇氣》,說明「不讚美、不責罵、不介入孩子該面對的問題」的重要性,以下摘錄〈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及〈責罵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兩個章節。

 

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父母以讚美教養出來的孩子,只要沒人讚美,就不會去做該做的事。例如在走廊上看到垃圾,有些孩子會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人會注意到自己撿起垃圾、放進垃圾筒;如果周遭沒人看到,就會視若無睹的走過去。


但是,我希望孩子是那種即使沒有人注意到、沒有人讚美,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事,就會主動去做的人。否則就跟被老師或父母責罵後,因為害怕挨罵只好停止問題行為一樣,以讚美教養出來的孩子也很會察言觀色,根據能否得到別人讚美來決定行動,無法自主思考、判斷。


大多數父母都會讚美書讀得不錯、成績好的孩子。孩子若是能取得好成績,達到父母的期望,就不會有問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總是能在功課上有好表現,每個成年人在小的時候,應該都有過不管怎麼努力,成績就是不如預期的經驗吧?


如此一來,對得到父母讚美就開心,為了讚美才用功的孩子來說,讀書這件事就會失去意義,說不定還會認為萬一自己成績不好,就再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從此在讀書的關卡上,變得裹足不前。


認為只有好成績才能得到父母讚美的孩子,還可能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例如考試作弊。為了得到讚美,他們想盡辦法在競爭中獲勝,卻反而成了雖然贏了別人,但不值得被讚美的人。


除了考試成績之外,也有孩子會因為父母讚美其他兄弟姊妹,卻沒有讚美自己(或是自己被罵了),而認為自己輸了。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對外的人際關係,這種執著於與他人競爭的心態,都會讓孩子的心失去平衡。


責罵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父母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聲責罵,的確有些孩子會心生恐懼而停止問題行為。而這就讓父母產生了錯覺,以為責罵孩子是能立即見效的方法。


然而,責罵其實並不像父母以為的那麼有效,大多時候,舊事只會一再重演。假如責罵有效,孩子應該只要被罵過一次,就不會再犯了。如果父母發現,不管自己罵得多兇,孩子還是依然故我,就該知道責罵一點用都沒有,應該趕快想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有些父母一直不肯放棄責罵孩子,是因為他們總是抱著一線希望,認為再多罵一、兩次,說不定孩子就會有所改變,像是早上能夠自動自發起床,或者開始愛讀書了。


只有年紀真的很小的小小孩,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會挨罵。只要稍微懂事一點的孩子,就像先前提到的例子,他們一定知道對錯,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被罵。正因為如此,才故意做出討罵的行為。


為什麼會有孩子根深柢固的覺得,不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他們就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表現良好視做理所當然,忽略適時給他們特別的關注。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沒有具體讚美自己的良好行為,就等於父母根本沒有注意到。我認識一個小學生,放學回家後會照顧臥病在床的奶奶,當我跟他的母親聊到這件事,這個媽媽只是冷淡的回答:「可是,那孩子很不愛念書。」


我因此知道了,這孩子會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得到母親的讚美,而是真心想要替白天還得工作的忙碌母親分憂解勞。因為如果他只是為了得到讚美才照顧奶奶,母親那樣的態度,早就會讓他轉而做讓母親困擾的事了。


表現良好仍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會為了博得父母注意,故意選在他們最困擾的時間點,做出讓父母困擾的行為。一旦父母忍不住罵了孩子,這個情況就會永無休止了。

《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作    者/岸見一郎
譯    者/李依蒔
出版日/2016年12月27日
出版社/天
下文化


天下文化提供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