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科技浪潮下,青年的未來何在?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科技高速前進,機器人已經開始取代人力,在未來的科技社會中,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回歸人性可能就是你要尋找的答案。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科技高速前進,機器人已經開始取代人力,在未來的科技社會中,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回歸人性可能就是你要尋找的答案。

2016年3月,Google人工智能程式AlphaGo以4比1的成績,打敗南韓圍棋九段棋手、世界排名頂尖的李世乭,震驚世界。圍棋界頂尖棋士大感憂心,甚至提出專書、論文探討,如果連最複雜、最高難度的圍棋賽局,都被電腦「人工智能」攻城略地了,那麼「人類智能」還剩下什麼?最近我看到來自矽谷創投界提出的一項報告《預測AI後的十年大未來》,感到無比震愕。


來自矽谷的預言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發展,配合更高速度的積體電路,科技正在高速進展。短短五到十年之後,醫療保健、自駕汽車、教育、服務業都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這份大膽的矽谷預言更指出,人工智慧影響範圍總合了人類的所有生活,包括高超的自動駕駛大大減少車禍傷亡,保險公司會面臨更激烈的倒閉風潮。同時,汽車工業的未來也將被整個改寫,許多傳統車輛會消失,空出來的停車場變成公園,農夫也將變成操作管理機械人的經理。


人工智能利用「自我學習」軟體,加速進步的幅度與精確性,達到比專家原先預期提前十年的成就。日後,電腦軟體將運用這樣強大的能力幫病人檢驗癌症,而且比醫生的診斷正確四倍。AI能夠在幾秒內,締造出90%準確性的法律顧問效能,比起七成的律師更便捷又便宜。未來,家長還會鼓勵子女苦讀法律系考律師嗎?


人工智能vs人類智能

文章推估,不出幾年,亦即不久之後的2020年,全球七成人口會有自己的手機,所以能夠上網接受世界級的教育,因而很多傳統老師的工作將由電腦取代。各種警訊告訴我們,二十年內,70%的工作很可能會消失,即使有很多新的工作機會,但仍不足以彌補被智能機器所取代的原有工作。文中更言之鑿鑿:「屆時所有的『小學生』都要會寫程式(Code),你如果不會,便無法在現代社會立足。」這只是一份科技人的狂想嗎?!不全然是。


事實上,很多例子已經有不同程度的顯現。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就證實、也呼應這樣的看法。他接受專訪及演講中都多次提到,「人工智慧將使所有產業都受到衝擊。」


大學時代就開發人工智慧機器人「奧賽羅」、打敗世界黑白棋冠軍的李開復,是科技內行人,他知道當AlphaGo勝出之際,就是人腦被迫退位之時。樂觀一點來看,這代表著人腦與人工智慧協同分工的時代來臨了。


李開復推估,十年內,一半的白領智慧工作,包括任何帶有「助理」、「代理」、「經紀」和「師」的腦力白領,都有可能被取代。金融分析師、醫師、律師、教師這四類行業,將受到極大的衝擊。這一波衝擊,遠大於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而很抱歉的是,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白領者的失業潮

十五年前,華爾街的分析師和交易員就陸續被機器取代,從10萬人減少到5萬人,未來可能將只剩下少數極端聰明、頂尖的人無法被機器取代。《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已經有好幾家大型律師事務所,以人工智慧代替律師來調查案件。因為人工智慧知道所有條文和判例,同時可以綜合歸納、給出建議,只要1名律師加上人工智慧,就能完成過去500人才能做完的工作。


同理,人工智慧亦將局部取代醫生的工作。李開復認為,醫療進步的速度很快,忙於看診的醫生,鮮少有心力一直追蹤各種新研究、新藥物、新器材,而且每位病患都是獨一無二的,基因排序解讀起來複雜如天文數字,又該如何治療、如何下藥、如何找到標靶?借助人工智能判讀海量病例,可以為每位病人找到最適療法,甚至做出超越醫生終身經驗值的判斷。


至於教師更是明顯,人工智慧可以輔助老師教學,學生要是在哪一個環節碰到問題沒搞通,它還會專門針對這問題再為學生訓練。一般老師不可能做到具有差異性的客製化教學。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從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取代人類這件事情,從來未曾停止過。以美國為例,在1900年前後,他們有40%的人口從事農業,而現今真正從事農業的人口則僅存2%,當時之所以沒有因此而引發重大失業潮,是因為美國政府把大量的年輕人留在學校,運用教育來改變這些民眾,成為適應新世代所需求的人力。這是美國政府最大的投資,也是最成功的一項投資。


總結來說,這一切都要回歸到教育,政府必須在了解世界趨勢之後,懂得善用新的未來科技工具,最後轉化為教育未來可以生存的人才!


培養未來的能力

不久之前,我應邀與芬蘭教改專家、國家教育委員會課綱主席哈樂琳(Irmeli Halinen),共同在師大演講。她提到芬蘭教改的最新趨勢:從2016年8月,芬蘭全面推出新的中小學課綱,大幅調整7至16歲學生的學習重點和教授方式。未來,各地學校將把教學重心從數學、歷史等傳統科目,轉移到更廣泛、跨領域的主題層面。


今日的世界愈來愈科技化、全球化,而且面臨了永續發展的挑戰。現在出生的孩子們,非常可能會工作到2070~2080年才退休。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重新思考教育的基本「目的」與「定位」。


從未來看現在,單單精通一種科目,已無法跟上不斷變動的世界。因此芬蘭教改的新課綱總目標,是培養孩子跨領域的七種橫向能力,包括:「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識讀能力」、「數位能力」、「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參與、影響,並為永續未來負責」等。


令我最佩服的是,芬蘭在教育上即使已經是公認的世界第一、也是全球許多國家的取經範本,但教改的腳步沒有因此停下。聰明的芬蘭人仍如此戒慎於未來,且不斷謙卑反思,每十年就教改一次,所有第一線教育工作人員都知道要隨時適變,同時預備了必須「與時俱進」的心態。


老師角色重新定位

世界教育大趨勢就好比「龍珠」,政策主導者是「龍頭」,之後「龍身」的擺動便是政策的執行。龍頭在動的時候,要往下貫串,整個龍身要跟著擺動,若只有龍頭動而龍身不擺的話,政策根本是虛而未執,也是枉然。


尤其,這幾年的科技發展,不斷顛覆學習的方法與可能性。單單過去五年內,利用網路通訊的發達為載具,線上學習突飛猛進,無校園的線上大學革命性發展。由Khan Academy、Coursera、MOOCs、edX、Udacity帶動的線上開放課程風潮,乃至深受歡迎的TED十八分鐘論壇,各種線上即時課程推陳出新。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封閉的教室,只要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隨時可以從螢幕上接受國際名校名師的一流課程。教育面臨了全面性的挑戰。


不論是偏鄉還是城市,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人人都有相同的受教權。如何在世界地圖上找到未來的自己,世界級的免費線上課程應該是答案之一。你可以在其中隨時選課,反覆理解,而且從小學到大學,從普及到精深的學問都有。


教育作為啟發者的要義,是要讓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建構其無法取代、不可替換的特質。若只是重複大量的資料學習,人腦一定比不過電腦,人腦考試也考不過電腦。因此,教育不是填塞已知的知識材料而已,更是培養運用知識的創造能力。老師的工作或許不會被淘汰,但老師的觀念與教學方法卻絕對必須改變。


科技最終又回歸人性

人類文明要與機器人拉出差距,最終追求的應該是「個一」,而不是「齊一」。亦即人最有價值的是,每個個體獨特的世界觀、人文素養、情意美的敏感度、審美批判的品味能力、生活的智慧……等。機器做不到的地方,才展現人的價值,而不是從眾、齊一,沒有思考的烏合之眾。


即便將來人工智能取代很多職業,但是只有人性的角色,它無法取代。我以醫生的今昔對比做為一個例子:以前醫學不發達,沒有盤尼西林時,醫生即便診斷出病人受到染感,依然束手無策。除了消減病人的不適,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醫生只能握著病人的手給他信心,甚至最後眼睜睜看病人死去。


可以想見,日後電腦在海量資料及大數據支援下,面對病症的解讀、判斷可以更加快速而精確,用藥可以分析得更細膩,甚至在微機器人輔助下,可以深入人體內部動刀。這時醫生的角色又原始返終,回到以專業監控病況與安慰者的角色。科技最後又回到人性,科技無法取代的是象徵醫生終極關懷的那雙「安慰病人的手」。


科技的進展排山倒海、來勢洶洶,面對世界大趨勢,年輕人要如何在未來科技社會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我們原本期盼的未來,已經成為過去;別人的現在,成為我們來不及追趕的未來。台灣教育若不改變,也將在世界地圖上消失。

 

嚴長壽 民國36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歲時跟隨家人來到台灣,28歲當上美國通運總經理,32歲成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

從《總裁獅子心》、《御風而上》、《我所看見的未來》、《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你可以不一樣》、《教育應該不一樣》、《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到《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每一本書都代表他各階段思考的重心,主題雖有不同,但不變的是,他對台灣、對社會、對青年人,始終懷抱著關懷和期待。

天下文化提供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