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人生最難,也最簡單的一門課

只要你的慾望沒有盡頭,就永遠不會快樂,人生哲理,知足常樂,珍惜現在所擁有,你會發現你是世上最富足的人。

文/蔡和城

學不會三件事,就不快樂

來了一位好朋友,一位師姊,肺腺癌已經開刀三個月後,擴散到另一側肺部,她是公務人員退休,她爸爸爺爺也是國醫級的中醫,她們家都是醫學世家,只是她沒有興趣。

她來聽一席話,三個月後再來,美若天仙,變了一個人,內心裡頭發出的笑容,真的變了一個人,因為一席話把她的心救回來了,她現在很有信心,也依照老師的話去做,她的身體恢復健康,如獲至寶。

健康比財富還重要,因為沒有生病的人不知身體健康多麼好,當一個人生病得到癌症,病癒之後,他的快樂我們外人無法了解,因為比中樂透頭獎還快樂,為什麼?

因為在化療開刀過程中的傷害與折騰太痛苦了。

我不是醫生,但是有能力去幫助人,讓他們和我一樣變成好人,變成健康的人,你想看看那有多快樂?

人因學不會三件事,所以才會不快樂,一、自在;二、付出;三、放下。

貪婪是一種慣藥,人的慾望永遠沒有止境,擁有了穩定的生活,還要追求安逸,擁有了安逸的生活,還要追求奢侈的物質享受,只要你的慾望沒有盡頭,就永遠不會快樂,人生哲理,知足常樂,珍惜現在所擁有,你會發現你是世上最富足的人。

真誠心,慈悲相,一切法從心想生,淨念、善念、惡念,所有念頭皆由我們這念心所造成。要將心找到,在心上用功,讓我們的心念頭減少,讓我們的念頭都是善念、正念讓惡念,邪念都沒有了。

若都是好的念頭,你所做的事就是利他,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自私自利,你的心就會很快樂。因為慈悲為懷,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有辦法幫助眾生,這是最大的快樂。

 

放下,人就快樂,身體就健康

當我生病活過來以後真的看破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我們的名聞利養,放下什麼呢?放下我們的五欲六塵,放下什麼呢?放下我們的自私自利,再放下我們的貪瞋痴慢疑,都放下以後,才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妄想分別執著能放下以後,我們才能放下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我們的心不受外界的誘惑影響,我們的心如如不動,保持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心能夠定,心就不起念頭,人就快樂,身體就健康。

千萬要記得,要慢慢將我們身上六十兆細胞,身上所有皮膚、骨骼、五臟六腑,慢慢變成菩薩。將六十兆的細胞,包括一切器官變菩薩,菩薩沒有生滅,要活多久都可以,所以生死可以自己作主。我常說生不能作主,死要能作主,我們如果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

但是要做到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談何容易?

做不到現在就要更用功,趁我們身體的臭皮囊還能用時,趕快用功,不要等到癌症末期再來用功,就來不及了。

 

人的心,起心動念就是在造業了

起貪念時,看到不順心的,就起瞋痴,所以如果不讓自己的念頭相續的話,就能斷一些煩惱,如果相續,可能就變成造業,都是煩惱,都是困擾。

當你要斷掉這些念頭其實是蠻困難的。我們要真心放下,就是放下以後,對現在世間任何事物,沒有任何眷戀。凡事一定要隨著因緣起伏放下,你因緣來時也放下,因緣滅的時候也放下,迷悟就不同了。

所以境界不同,眾生皆迷,凡夫戴著三副眼鏡,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假的,我們戴著眼鏡,看到的都是迷,拿掉後才是悟,要悟到自性裡面。

這一念心,真是不容易的事。人生病時一定要遇貴人就是這個道理。

 

固執和習氣,害死一生

今天有緣分走到基金會來找蔡老師的人,都是和老師有緣,我花三五個小時來度這個人的心,去轉他的念頭,讓他知道無住生心,讓他知道生病最大的貴人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但多數人都是敵人,為什麼?

人總是常常往死胡同裡面鑽,因為人的執見、固執害死了一生。

才四十出頭便擔任國立大學副教授,一個瘦弱的女生從小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研讀十年,回台在競爭激烈的大學朝著教授的光環努力著。因為沉重的壓力,在一○二年發現右胸腫瘤,使用自然療法一度緩和病情,但在持續的工作壓力下,腫瘤又變大了。在基金會五個小時的「話療」希望她可以先放下工作,也帶著她上山打坐,預計一個暑假的時間可以好好調身調息。但是人的「習氣」讓她只做了兩晚的山上功課,便放棄返回工作岡位,真是可惜,如果連基本自己的身體健康都無法重視維繫,再多的收入和頭銜又有什麼意義呢?

四十五歲正值壯年的家醫科醫師,因為胃痛檢查確診為胰臟癌,歷經八次化療加電療,腹水、黃疸、生病期間仍然持續看診,忙跟累讓身體無法好好休息,無法放下工作,沒有好轉的機會,不到三個月時間便離開人世了。

「放下」對病人來說是重要的門檻也是一項挑戰,「有捨才有得」身體出狀況如果還無法體會,怎會有「好轉」的機會?

摘自 蔡合城《蔡合城人癌共存》/時報出版


Photo:Dayne Topkin,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