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的結果

「五歲的孩子,只要不如他的意,他就生氣,要如何引導孩子不要那麼容易生氣?」

文/汪培珽

「五歲的孩子,只要不如他的意,他就生氣,要如何引導孩子不要那麼容易生氣?」

這裡的「生氣」,也可以同步換成「沮喪」「難過」「害怕」……哎呀,就是七情六慾啦。當你生氣的時候,如果別人一直跟你說,不要生氣、不要生氣,有用嗎?「你這樣生氣是不對的。」這種說法,也常有人用,你自己能因此被說服嗎?情緒是無法被說服而消失的。情緒,通常要靠自己慢慢化解。

這些容易生氣的小孩,可能對自己都莫可奈何。他也不想生氣,但是沒辦法啊!

當大人出現負面情緒時,最希望的就是別人先接受自己。道理可以以後慢慢說。孩子的問題也不在如何引導,而是——「你接不接受你的孩子?」

孩子的負面情緒最後愈演愈烈,很多都不是寵出來的,是「父母不接受」的結果。

年紀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支持,如果此刻父母一味地否定、糾正孩子情緒,只會讓他們內心深處產生更大沮喪。可以觀察看看,10歲孩子若出現情緒問題,例如愛生氣,其實他五歲可能就有這樣的氣質了。只是還小的時候,父母最常使用的管教方式,不是打罵,就是壓抑。這些方法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是讓問題愈來愈糟糕的元凶。

個性裡的不完美,只是過度現象

當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最需要的是什麼?如果緊接而來的是否定和壓抑,這不如同雪上加霜嗎?安慰自己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現在還要先抵抗外來的「干擾」。

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不代表要接受隨之而來的負面行為,例如:生氣後摔東西、打人、罵人。負面情緒總有消退的時候,等氣消再跟孩子討論,多數孩子都聽得懂道理。

「生氣不好受。你也不喜歡自己生氣的感覺,對嗎?」

「可是媽媽說不可以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如果下次又發生了,要不要先來給媽媽抱抱,我們再一起討論怎麼了,媽媽永遠願意幫你的忙。」

有時候孩子的情緒問題,只是反應了家裡某些大人的情緒問題。但大人往往只看見了小孩的,卻沒注意到自己的。

「我的孩子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生氣,你又說不要打罵,我該如何管教?」

我常常接到類似的來信。我總回信說,你和先生哪個脾氣不好呢?孩子天生氣質不同,請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很多父母對不到一歲的寶寶,也下這樣的結論。很恐怖的是,那很可能就決定了孩子的人格發展。而且,如果孩子聽得懂,父母這樣說,孩子會傷心的。

當我看到孩子個性裡的不完美時,不管他是2歲還是12歲,我都這麼想:只是過度現象,以後一定會愈來愈好的。到目前為止,屢試不爽。

父母對孩子的信心,就是孩子沒問題的保證。

 

閱讀更多文章請至遠見官網

 

Photo:Clemens v. Vogelsang,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楊逸慧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