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來自家庭的身教

「陪伴」和「以身作則」其實是兩回事,大多數父母都可以言之有物,講得頭頭是道,但說得多做得少,最後等於沒有。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己當作行為範本,親自做給孩子看。

日前回到鄉下老家,清晨望向門外,已不記得有多久,那熟悉的打掃背影仍持續至今。從有印象起,每天睡眼惺忪起床後,大門外、街道上、巷弄間,早有一個熟悉背影,拿著掃把、畚斗,沿路灑掃,和路人道早安,四十餘年了,這個令我匪夷所思的工作,無論晴雨未曾間斷。

經常在我還流連於餐桌上東摸西拖吃早餐時,隔壁的國中,擴音器已傳出,「各位老師、同學早安,請將教室窗戶打開,準備打掃室內和戶外環境…」,多年後我進入國、高中,擴音器為仍總是每天傳出同一個聲音和語調,持續到我出社會後,有一天,猛然發現廣播聲音換人了,但街道上灑掃的背影依然如昔,才驚覺每天廣播的那位老師已經退休,這背影與聲調,就是我熟悉的老爸。

雖然我沒有老爸那般勤勞與堅持,但受到他身教與要求影響,我從小就愛打掃這項工作,更愛學著他與路人笑臉敬禮道早安,結果成了現在生活中固定且習慣的行為,好像不和路人點頭致意或問聲好,就渾身充滿罪過一樣。

我家野孩子個性害羞內向,但每天看到好動的老爸總是主動常常幫人做這做那,凡遇上人就非得哈拉兩句不可的個性,多少也影響到他,不知是否受我影響,讓他直覺認為這本來就是應該的,只要同學不願意做的各式打掃粗活,即使只有他一個人花上一小時甚至更久,也都樂在其中。

多年來,我每天站在校門導護,也仍然忍不住習慣和每位大人小孩哈拉打屁兩句,天南地北亂談一通,帶動一天開始的活力。但,我仔細觀察下來,卻愈來愈少學生會主動和同學及老師互動早安,多是心事重重,人心惶惶般默默地走入校園。

我每天最期待,也最愛的一幕,是一位騎機車載兩位女兒上學,隨時帶著爽朗笑聲和笑臉的爸爸,每天車還沒到,就已經遠遠傳來「叔叔早~」的招呼聲,兩位小女孩銀鈴般的呼喊,宛如天籟般總是想讓我湧起私心,想多聽幾次。爸爸向導護老師道完早安後,接著兩位女兒必定會駐足在導護老師面前,來上一個90度恭敬的鞠躬,還獻上一句「老師早安」,多麼感人催淚。

其實,一開始並非如此,在姐姐小二、妹妹小一時,她們總是怯生生的,低著頭快步下車走入大門,但爸爸總是叫住姐妹倆,一起帶著她們走向導護老師前鞠躬;對我亦然,孩子看到我一臉兇像早就怕死了,爸爸也都親自帶著她們朝我走來,然後溫和的和姐妹倆說,「來,我們和導護叔叔一起說早安」,一開始,每天敬禮鞠躬的只有爸爸,兩姐妹則羞怯地縮在一旁,爸爸從未催促強迫,但半個學期過去,那天籟般的童聲只要時間一到,自動就從遠處傳來,直到現在。

母的言行,孩子永遠看在眼裡,潛移默化下,孩子根本不須刻意強迫學習,每天看著如教學影帶的爸媽,久而久之漸漸就會成為影片中那位複製人,身教言教的感染力就像一面鏡子,父母做什麼動作,說什麼話,孩子也會做相同的事情,講相同的話。父母絕不是要強迫孩子做,但身體力行示範絕對要先做到。

不久前,一位志工伙伴在一個沒紅綠燈的巷口導護,一輛車不耐久候,即使眼前孩子們還在依序過馬路,仍硬是要通過,但志工強硬地將車擋下,一位西裝筆挺,看似氣質萬千的父親,立刻搖下車窗斥責志工為何不讓他過,耽誤孩子上學時間?

雙方就在路中央上演鐵公雞戲碼,此時後方車輛已塞成一團,孩子則在車上一臉無辜,而這位家長已經是第二次如此。我不為家長憂心,但我憂心的是,未來這個家庭是否又會養成一位與父親相同性格的青年。

品德教育,是最低投資,最高報酬率且最不費力的,所有教範都來自你我生活中與本身,完全緣起於家庭,擴大在交友圈,學校對培養品德和品格方面,只是一個輔助場所,最終還是家庭影響力最大。

老爸雖然是位老師,更是嚴父,但他從來話不多說,一定先身體力行。國小時候,離我家附近不遠的花蓮高農內,有大片天然草地,一潭天然湧泉形成的水池,垂柳在岸,流水花園,裡面長滿翠綠水草、滿是野生七彩孔雀魚。

我和幾位同學,屢屢破壞圍牆鐵絲網後,鑽入內偷抓孔雀魚及小蝦,當地景色絕佳,肯定是最好的孩子樂園,但管理花園的老校工,卻是我們口中的魔鬼,每次都趁我們幾位小鬼玩得忘我當下時突然現身,說也奇怪,鐵絲網的小洞鑽進去容易,但每次遇到魔鬼校工狂追我們時,費盡全力就是鑽不出去而卡在網內,總被他來個甕中捉鱉。

我們被抓到後,全部排排站好,邊聽訓話邊半蹲受罰,接著就是長達好幾小時幫校工拔草的勞動服務,有次我老爸打球完經過圍牆邊,看到我們在拔草,我以為救星來到,卻見他湊過去校工身旁,兩人滴咕幾句後,連看都不看我們一眼,就騎著腳踏車悠閒的離去。

這個官兵捉強盜,強盜被罰勞動的戲碼上演好幾年,終於有一次老校工劈頭對我說,你爸早就跟我說,「小孩如果沒破壞東西或弄亂花園,念念他們就好,如果有一草一木損壞,就好好的教他們除草剪枝,但不可以超過下午五點。」原來老爸早已計謀算盡,當時我是很不諒解的,出了社會,我才知道這是一種教我負責、認錯並從「錯中學」的用心良苦。

台灣是個長工時社會,孩子愈來愈和忙於工作的父母疏遠,不少人會辯解,「雖然我們忙,但我每個假日都陪小孩出去玩」、「我們都會想辦法教小孩,盡量講給他懂」。

「陪伴」和「以身作則」其實是兩回事,大多數父母都可以言之有物,講得頭頭是道,但說得多做得少,最後等於沒有。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己當作行為範本,親自做給孩子看。

我的身邊,有很多盡心陪伴孩子的父母,很可惜他們雖然做到了「陪伴之名」,卻喪失了「陪伴之實」,他們的陪伴,倒像是「專職司機」或「家教」,隨時接送小孩四處上各種課程,或緊盯著小孩讀書,反而缺乏親情行為上的交集。

我碰過更多「名嘴型家長」,身處社會菁英階級,社會歷練也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子宮說到外太空樣樣皆通,很難挑出啥缺點,大多時候,他們都只向孩子下行動指令,「你這樣做才對,你那樣做不好」,聽久了,大人紋風不動,孩子也永遠無動於衷,最後仍是你講你的,我做我的。

當孩子還在國小、國中仍以父母當行為範本的成長階段,是人格定型的重要關鍵,如果缺乏父母正確帶領,讓孩子接受電視、網路以及同儕複雜的社會行為模式影響,反而會加速孩子走向人生的分叉路。

「孩子是父母的寶,父母是孩子的典範」,孩子在少年及青少年的第一次都由家庭而始,「家」就是品德的源頭,仔細思考,只要透過自我督促、身體力行,就能以最少的花費,得到人生最成功且最有價值的投資,天底下哪有此等好事?別懷疑,品德,就是存在於每一位父母心中的淨土。要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最後還是得看自己如何動手耕耘灌溉。

照片提供:戴志揚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