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孩子依賴你?還是你依賴孩子? 一個「沒有自己」的母親,給不出真正的愛

在我們文化裡,很多媽媽是「不允許孩子長大」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孩子就永遠「需要」我了啊。這是一種情感的依賴,更是一種控制。

一位朋友告訴我,在兒子上大學的第一天,她就把孩子叫到跟前,跟他說:「兒子,你已經上大學,也快二十歲了,你的學費及基本生活費我們做父母的會幫你出,這是我們的責任。但如果你想買機車、電腦、音響等其他用品,你就得自己想辦法去打工賺錢。你長大了,你得學習獨立生活。」

朋友說,二十歲是成人的象徵,她希望兒子可以成為獨立自主、「為自已負責」的大人。

她甚至還說:「孩子長大了,我的責任大部分也了,我不想再扛太多了。今後,我會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假日我會跟朋友去爬山、泡溫泉、出國旅行。中年以後,我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要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不只是一天到晚為了孩子家庭忙得團團轉。」聽她這麼說,我心中好是佩服,立刻為她豎起大拇指,給她一個大大的讚。

「哇,妳真是有自覺的媽媽,居然可以放得下。妳很愛自己喔。妳是怎麼辦到的?」我問。

她突然大笑:「唉呦,還不是看了你的書《把自己愛回來》嘛。」被她這麼一說,我有點不好意思,也開心地跟著她一起大笑。

這是一個好故事。

你知道嗎?在我們文化裡,很多媽媽是「不允許孩子長大」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孩子就永遠「需要」我,永遠不會離開我了啊,不是嗎?這是一種情感的依賴,更是一種控制。

 

很多做母親的,經常會抱怨孩子太依賴她。但我心裡總是在想:「這依賴是誰造成的呢?」、「到底是孩子依賴你?還是你依賴孩子?」這都很難說。

我們的文化,讓母親很容易去犧牲自己。母親為了家庭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興趣、健康、娛樂、友誼,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偉大」,但實際上,有沒有可能是一種「控制」呢?

「透過這樣的犧牲,讓家人可以感激我,甚至不能沒有我。」這是一種生存機制,這絕對是潛意識裡的東西,我相信。

如果一個母親「沒有自己」,她自然必須「依附」在家人身上,如此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是可以理解的。

各位母親們,你是這樣嗎?請勇敢覺察吧(如果不是最好。如果是,你還要這樣過日子嗎?)

很多女人一輩子都把自己困在家裡,眼睛永遠盯著孩子、先生,大門不敢邁出一步,對於「一個人去看電影或旅行」這件事,恐怕連想都不曾想過。

 

婚姻,把女人的世界變小了

我經常看到一些婦女,一天到晚怨嘆著:孩子不乖、老公不好,我心裡總是感嘆:「難道你沒有自己的人生嗎?」

一個人如果沒有回到自己的中心,眼睛只有別人、只會跟著別人的需要團團轉,那麼你的日子、你的心,永遠都是漂浮不安的。

這樣的人生,不是不好,只是可惜了。

為家人犧牲付出,這是愛的表現,沒錯,但也要「適可而止」。

不然,既使你付出再多,也不會有人感激你的。

我依然相信:控制的愛,不是愛。

一個「沒有自己」的母親,是給不出真正的愛的。

 

摘自 周志建《跟家庭的傷說再見》/ 方智出版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1. 活得快樂的媽媽,全因學會放過自己
2. 幸福的秘訣:不論何時都要溫柔、堅定、美麗

 

 

推薦好讀>>>《媽媽使用說明書》/ 小天下出版

 

煮我愛吃的東西的方法、不要一直叫我念書的方法、
賴床也不會被罵的方法、不要叫我打掃房間的方法……
有了這本《媽媽使用說明書》,要什麼有什麼,簡直就像置身天堂!
 
這是一本不只孩子看了有用,父母看了更有感的書。講話毒舌、心裡OS超級多的偉哲,鬼靈精怪的想法讓人拍案叫絕,再加上總是老神在在、很有哲理的爸爸和神通廣大、三頭六臂的媽媽,到底最後是誰「使用」了誰?誰又「控制」了誰呢?也許,家庭幸福的第一步,就在於彼此想要努力互相了解的心吧!

雖然這是一個以小學生為主角的故事,但裡面包含了許多不只是給孩子,還有給父母的訊息。

想過怎樣的生活?想有怎樣的人生?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必須要自己決定。不依賴任何人,找出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並且努力的走下去。

或許家庭的幸福就是從這裡開始……
 

 

 

Photo:d26b73,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詹凱婷、曾琳之、陳宣雯(220425)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