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科普讀物, 幫孩子建立對數學的好感

數學教育的問題不在教的「方法」而是「目地」──我們不應該僅追求知識上的學習,而是要培養「數感」喜歡數學,體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相關,懂得應用數學。

這幾年台灣數學教育的國際評鑑都指向同種結果:我們的小朋友數學能力極佳,但對數學的興趣低落,不認為數學實用。「沒興趣,又不懂得怎麼應用,考再高分又有什麼用?」有些人因此認為教育失敗,數學知識只停留在考卷上。


當學生來問我數學問題時,我通常會先反問「哪裡不懂?」一個問題有可能是題目看不懂,可能是不知道該帶哪個公式,可能是公式帶了但計算一直出錯。通常只要弄清楚哪裡不懂,就能自行找出答案。


同樣地,比起說「數學教育失敗」,我認為或許該更聚焦地說:我們的數學教育「方法」很成功,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培育出數學能力優異的人才。反覆練習各種題目,是最能達成目標的方案,成果也體現在國際評鑑之下。
所以問題不在方法,而是「目標」──我們不應該僅追求知識學習,要同時兼顧興趣和對數學正確的認知,要培養「數感」:喜歡數學,懂得應用數學。


有些學校老師開始意識到這點,利用課堂空檔補充課外教材或帶活動,但在課程進度壓力下,學校數學課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許多小孩從來不曾體驗過數學有趣的一面,一直認為數學就是計算、帶公式、證明。僅僅為了分數的學習很枯燥,只好靠被動的延長學習時間來提升成績,學習時間延長、反覆的練習破壞胃口,至此陷入惡性循環。

 

用數學實驗課帶孩子重新認識數學

從去年起,我和太太創辦了數感實驗室,一起推動「數學實驗課」進行數感教育,讓小朋友重新認識數學,感受到數學跟生活的緊密連結。10餘場講座下來,我自己也學到很多。最重要的心得就是:數學知識的「學習」與「體驗」得分開。


舉例來說,實驗課中我常問小朋友「為什麼在電視與手機上看卡通,卡通人物不會忽然變胖變瘦,總是長得一模一樣,只是變大變小了?」接著,我會請他們去量電視和手機的長寬,再陪他們按計算機求出長與寬的比值都是16:9。這樣一來,小朋友會知道原來是16:9這個數字的不變,才讓卡通人物身材不走樣。他們體驗到了比例跟生活的關聯,知道了等比例的觀念。


這就是我說的將「學習」與「體驗」分開──如果在方才的過程中,我們開始練習除法、分數,比例換算,小朋友會學到比例,但也同時會減損他們體驗的樂趣。就好比當你小說看到一半,忽然插入學習的篇幅,有人開始解釋每個段落的寫作技巧、譬喻修辭,甚至還要你跟著照樣造句一樣。


小朋友對知識有與生俱來的渴望,對周遭事物依然保有強烈好奇心。藉此引導他們去思考生活中跟數學有關的問題,包括告訴他們這跟哪一種數學有關,繞開中間的計算過程,最後回答原來的問題──我覺得這就是最棒的親子數學對話了!

 

生活裡的數學課最有趣!

類似這樣的生活操作例子,很多親子型態的數學科普書籍都是絕佳的「課本」,例如針對學齡前的《小老鼠愛數學套書》、《翻翻樂數學套書》,或是國小高年級的《明日數學王》,裡頭的例子都相當生活化。理想的使用方法是看完後,直接實現書本中的例子。比方說在《135翻翻樂:有趣的分數和小數》裡用披薩做分數介紹,家長可以直接訂一份披薩,晚餐時就來一堂10分鐘的數學課。


數學非常抽象,所以學校裡從來沒有「數學實驗課」,但也因為數學的抽象性,不管是披薩、蛋糕、或水果切片,都可以成為數學實驗素材!數學是義務教育裡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思考、許多專業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起超前學習一至二個年級的數學知識,幫孩子建立數感(也可以說是數學素養),讓孩子喜歡數學、懂得在生活中觀察、運用數學,長期來說,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如果爸媽們還沒有找到靈感,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上列推薦的數學課外讀物,就是很好的開始!

 

【推薦閱讀】

128翻翻樂 「乘法」 http://bit.ly/2Oyn06X

160翻翻樂 「加減」 http://bit.ly/2MMybZh

 

Photo by Krissia Campos from Pexels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