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學習怎麼學

我們看到許多的學習根本是囫圇吞棗式的學習,不只是小孩,大人的學習也是如此。這種速食文化、淺碟文化的現象不只在教育上,也呈現在飲食、藝術、建築、科學、交通、服務等各種領域上,你發現這社會什麼都有,但有的只是一點點,有時候連皮毛都稱不上。

十六世紀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哲學家、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在他的散文全集《The Complete Essays of Montaigne》裡有許多影響後代很多人的精闢文章,不止是他文字,同時也是他領先時代的思想;而且他表達的方式能把觀念說得很透徹,讓你閱讀 、體會之後,還能回味無窮。


他這段有關學習的話說得擲地有聲:
我們常聽人說,學生出了學校之後,把在學校所學的還給老師,意思是說學來的已經忘了。事實上,更多的人,下了課,出了教室的門,就已經把上課學的,原封不動的交還給老師。這樣的說法嚴格來說,並不正確,因為這樣的學生從來沒有把老師要傳授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既然自己從未擁有,如何能說是「還給」老師呢?這樣就像蒙田說的,只是到別人家裡取暖,等到回家的時間到了,就回到冰冷的自家去了,什麼也沒帶走。


那要怎麼樣才能把木柴帶走,回到自己家裡升起溫暖的火呢?美國著名作家Napoleon Hill說:「知識只是有潛在的力量,知識只有在轉化成能確定的執行步驟之後,才會變成力量。」說得真好,我們常聽人說,「知識即是力量」,其實是謬誤的。


光知道一件事,一個名字,一個名稱,一個術語,就像蒙田說的,只是「慵懶而膚淺」的知識,只是一個空的殼子,沒有實質的內容,沒有可以運用的步驟,不會有動作,不會有結果,不能創造出新的事物,這怎麼能叫知識?怎麼會有力量?


偉大的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說,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知道那樣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舉了個例子,他說有一種棕色脖子的鳥叫做Thrush,「就算你知道Thrush,你對這種鳥還是毫無所知!你不知道牠是怎麼教牠的下一代雛鳥展翅飛翔,在夏天的時候飛越國度,沒有人知道牠是怎麼找到路的……」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嘴上掛著一些術語,說起話來很流暢,但是你如果要他解釋某些概念,他卻沒法說得清楚,這就是只知道名詞,不知道內涵。愛因斯坦說得很直白,「如果你不能解釋給6歲的小孩聽,那你自己並沒有真懂。」這也印証了我提過的「反思學習法」(Learn by Reflection)的功效。反思學習法就是把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看是不是能說得出來、有道理,別人也能聽得懂。


真正的學習需要消化和轉化

這也和我們提倡的「同儕學習法」(Peer-to-Peer Learning),以及從教別人當中學習的道理相通。因為不管是反思(教自己)或同儕(教別人)都是試著把所學的消化成自己的東西之後,再把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轉化過程。所有好的學習都需要有消化和轉化的程序,沒有消化不會變成是自己的知識,沒有轉化則只是死的、不能用的知識。不能用的意思是不能教別人,也不能如Napoleon Hill說的,變成可執行的行動步驟,那就一點用都沒有了。


你只要找些學校的考試題目出來,你就知道許多的考題是在考the name of something,只是在考記不記得名字叫什麼,考的是記憶,而不是理解,不是懂不懂,不是說來聽聽看。只要是說不出來,就是不懂,更何況要能說給6歲小孩聽,那就得懂得更深入。


事實上,我們看到許多的學習根本是囫圇吞棗式的學習,不只是小孩,大人的學習也是如此。這種速食文化、淺碟文化的現象不只在教育上,也呈現在飲食、藝術、建築、科學、交通、服務等各種領域上,你發現這社會什麼都有,但有的只是一點點,有時候連皮毛都稱不上。


就談學習好了,在台灣,我幾乎從來沒有看到過有人在大眾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有人在看書。有一次在餐廳,好不容易看到一對母女在等用餐時,低著頭各看各的書,我高興之餘,多注意了她們一下。結果仔細看(我習慣性的好奇別人在看什麼書)她們看的是日文書,不是學日文的書,是日文書。後來她們也是用日語在交談,很顯然她們是日本人。


日本人看書就不奇怪了,我在日本東京、大阪的捷運上,到處看到有人在看書,看閒書,不是教科書。有一次在東京下班擁擠的班車上,有一位老先生被擠得背貼背,我看他絲毫不為所動,把兩手空出(擠得不用拉扶手了),一手拿書,一手翻書,照樣看他的書,我看了羨慕不已,這才是小確幸。


反觀我們,許多人看文章、看書、聽演講,喜歡直接翻到最後,看結尾、看結論。這省略文章或書中間的論述,其實是跳過了最重要的部份,結論或步驟是根據論述而來的,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推理和說明,單看結論很難真正改變自己的觀點,如果還是用同樣的觀點在看事情,學習並沒有發生。


閱讀需要花力氣,需要掩卷思考,作者和讀者有時候像是相撲場中的力士一樣,是在互相角力的,如果讀者連上場角力的機會都不願給作者,直接翻到書末,自行宣布勝利。不但是勝之不武,而且終究自己吃虧,因為什麼也沒學到。看完了一本書,我還是舊的我,相信的還是舊我的信仰,那買書、看書的時候說好的學習和成長在哪裡?


好的學習需要有消化和轉化的程序,否則無法變成自己的知識,也不懂如何運用。

我們很信賴的把別人的知識和意見學來,這是一種慵懶而淺層的學習。我們一定要把學的東西變成我們自己的,我們就像一個需要生火的人,跑到鄰居家去找木柴,看到火爐很溫暖,就坐在那裡取暖,忘了帶木柴回去升自己的火。

 

 

徐宏義
人工智慧專家,美國EDUx教育基金會及數位科技公司創辦人,長期致力研究未來科技、人工智慧、特殊資優教育、腦神經科學與行為認知心理學。經過數十年的教育經驗與研究開創「徐式教育法」,依此擘畫EDUx未來學校,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