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古知今, 學歷史培養思辨力

大家以為學歷史的目的,就是背誦一大堆歷史知識,但專家告訴我們,學習歷史真正最重要的目的是訓練我們「思辨」的能力,也就是從中訓練與培養自己看待事情的觀點。

大家以為學歷史的目的,就是背誦一大堆歷史知識,但專家告訴我們,學習歷史真正最重要的目的是訓練我們「思辨」的能力,也就是從中訓練與培養自己看待事情的觀點。

 

學習歷史對不少人是一個痛苦的經驗,因為歷史永遠有背誦不完的資料;因為歷史都是過去的事,看不到、摸不著,全憑想像,而太過於抽象。有些孩子甚至表示,不知道學習這種死人骨頭的東西,到底有什麼用處,而難以對歷史提振興趣。


然而,無論孩子喜不喜歡它,它就是學習考試裡的一項科目,小朋友如果無法提振起學習的興趣,研讀的過程就是一種折磨。而且在我們真實的生活裡,常常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議題,都需要歷史背景作為輔佐,它就是人皆可用的普通常識,凸顯個人素質的人文素養,只要歷史知識愈豐富,決策者就愈便利,也愈不容易判斷錯誤。這個道理即便孩子目前還無法理解,但他們終究有一天會明白。因此,作為家長,幫助孩子在接觸歷史的初期,順利跨越學習歷史的障礙與鴻溝,進而讓歷史知識成為他們來日派得上用場的資源,實在是一項不可輕忽的責任。


從歷史人物中尋找做人的典範

研究歷史的民間學者余遠炫表示,學習歷史的優點之一,就是可以與歷史人物做朋友,並從中尋找自己做人的典範。歷史人物千百種,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尋找到自己仰慕並有心效法的對象。他以司馬遷為例,從《史記》遣詞用字裡就可以發現,太史公特別欣賞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以至於對信陵君的立傳都特別不一樣。如果孩子從小在心裡也擁有幾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作為追隨的對象,他們追求人生目標,一定會更有力量;碰到各種困境,也一定不會那麼寂寞吧!


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慈淑表示,學習歷史的其他優點,是可以培養自己理解他人的能力。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即使相同的處境,也未必會做相同的決定;當我們不斷反思歷史人物的決策時,就等於在幫助我們學習傾聽各種不同的觀點。同時,這種訓練也有助於增加孩子的分析能力,而更有能力處理現實生活裡的各種變化。另外,這種鍛鍊也能讓孩子練習用較高的視角,觀察一件事情長期發展的結果與影響,而更能培養孩子綜觀的能力。


歷史從來就沒有定論

然而,學習歷史更重要的優點是,訓練孩子「思辨」的能力!


林慈淑指出,在舊時代,眾人對於歷史的定義是「過去經驗的紀錄」,但今天我們認為,歷史是一門「探究過去」的學科。這意味著學習歷史的方法,博聞強記已不再是重點。在網路時代任何資料只要上網查詢即隨手可得之下,更重要的反而是,讓學生學習用什麼樣的視角或史觀看待過去與現在。


製作許多歷史動畫的數位媒體公司「台灣吧」成員之一蕭宇辰,擁有台大歷史系學歷,以及國中與高中歷史教師的資歷。在他學習歷史的經驗裡,歷史從來就沒有真相,因為只要立場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而且任何新史料的出現,皆可能推翻既有的歷史知識與觀點,促使歷史詮釋被迫不斷的修正,而難有定論。包含「台灣吧」所製作的台灣史,蕭宇辰強調,也未必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用批判懷疑的精神學習與面對歷史,才是正確的態度,所以在他們製作的影片裡,也盡可能在影片的尾聲提出疑問,提醒觀眾做進一步的深思。


現就讀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班的許允名也保持相容的論點。他說,人們對於特定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評價,難免受其所處的時代或立場影響。因此,人們對於歷史的認知將永遠處於變動之中。若能夠認識到這點,我們便無須向歷史強索唯一的解釋(或真相),否則無異於問了一個只對今人具有意義的問題,而輕忽了古人與來者向歷史提問的權利。


理解、討論比背誦來得重要

林慈淑的專長正是歷史教育,她表示,在某些歐美歷史教育課程裡,並沒有固定的「一本」教科書。教師們從許多教科書或資料選擇教材,上課重心在於讓學生知道一件事曾有哪些不同的解釋與說法,而學生需要針對不同解釋的背景、觀點深入思考。因此,在國外的歷史考試很少選擇題,更多的是申論題,並期待學生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台灣因為牽涉到考試制度的改變,以及中小學老師素質的再提升,以致在這一部分上仍難以突破。


蕭宇辰擔任過中學歷史老師,他切身的感受是,在授課時數下降,教學內容又無法減少的狀況下,老師必須授課的內容實在多到教不完。然而他以為,一個好的教學方式,應該是經常停下來,讓學生們思考。林慈淑從英國看到的情況是,為了減少過多的內容、增加學習的深度,11歲以下的孩子,並不需要學習通史,僅學習歷史上的某些特定主題;到了11~14歲,才開始有英國史的出現。至於外國歷史,同樣也只學習若干主題或國家。而對學生的要求,都是理解、討論重於記憶,因為未經思考的學習,很快就會遺忘了,就算暫時背誦下來也沒有太大意義。


建立觀點比分數高低更重要

因此,專家們都紛紛強調,請家長不要太在乎分數,應該重視孩子在歷史學習的過程裡,有沒有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進而建立自己的觀點,而這就是所謂的「思辨」的能力。但林慈淑也提醒,所謂建立自己的觀點也並非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歷史學裡仍有一套嚴格的判斷基準與規範,才能避免強詞奪理的現象發生。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