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 親子的必修課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生命中牽絆最深、糾葛最複雜的關係,夫妻不合可以離婚,但你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選擇小孩,這個連結一輩子切不斷。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問題,有的人背負著不足為外人道的家庭問題,甚至是說不出口的傷痛。當「家」變成「枷」,逢年過節、家庭團圓之際,對某些人來說特別受折磨。 如果你有一個讓你痛苦的家庭,或是童年過得辛苦、造成心理創傷,這不是你的錯。但你可以選擇改寫原生家庭中你不要的劇本,心理治療領域這幾年來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專家不在外面,每個人都能是自己生命裡的專家」。 不管是與父母或孩子和解,「和」是手段,「解」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了解自己、撫慰自己,當內心夠強壯、夠完整了,你才有辦法梳理生命的問題。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生命中牽絆最深、糾葛最複雜的關係,夫妻不合可以離婚,但你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選擇小孩,這個連結一輩子切不斷。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問題,有的人背負著不足為外人道的家庭問題,甚至是說不出口的傷痛。當「家」變成「枷」,逢年過節、家庭團圓之際,對某些人來說特別受折磨。如果你有一個讓你痛苦的家庭,或是童年過得辛苦、造成心理創傷,這不是你的錯。但你可以選擇改寫原生家庭中你不要的劇本,心理治療領域這幾年來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專家不在外面,每個人都能是自己生命裡的專家」。不管是與父母或孩子和解,「和」是手段,「解」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了解自己、撫慰自己,當內心夠強壯、夠完整了,你才有辦法梳理生命的問題。

 

年底年初,是家庭大團圓的「旺季」,從西洋的聖誕節、西元新年一路到東方的舊曆年,商品展售、街景、行銷活動、環境音樂……,家庭團圓氣氛鋪天蓋地、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四周。
但就在這歡樂時節裡,對不少人而言卻可能掀開舊有的家庭創傷,一年一度的。

 


有些人因為人生被「卡住」,因此透過心理諮商、參加工作坊,想解開心裡糾葛的結、走出過去的生命陰影。諮商心理師黃錦敦曾和幾個心理師聊到,過年時間開辦工作坊,讓不想回家的人來上課,應該會爆滿。


很多人害怕回家,尤其是過年過節。中原大學副教授曾陽晴以前最討厭過年,因為他爸爸外遇,在外面還有其他的「家」,要跑ㄊㄨㄚ、趕著去別的家吃年夜飯,家裡過年永遠烏雲罩頂。
諮商心理師周志建最討厭過母親節,母親節一到,就必須買花、送蛋糕、請吃飯,要從小受盡折磨的孩子去做這些事,其實很殘忍。他在《跟家庭的傷說再見》書中提到,「很多家庭都在演戲。因為我們害怕衝突、害怕真實,害怕做自己。很多人都想逃家、離家、不想回家,因為累了,不想再演戲了。」


家庭創傷如果沒有治癒、親子衝突如果無法和解,家庭大團圓有如假象。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生命中牽絆最深、糾葛最複雜的關係,夫妻可能離婚,但父母無法選擇,而且這個連結一輩子切不斷。


我們之所以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包括情緒、性格、思考方式、行事風格等,而且,影響可能遠比你知道的更大、更深遠。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小時候常夜晚獨自看家,對分離很不安,不穩定的依附關係影響了她成年後的性格,「在別人面前,我看起來總是堅強、剛硬,預備以後只剩自己一個人的日子。」


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傷,會讓我們投射出許多的情結、情緒,日後漸漸在生活中或是人際關係上出現「病灶」。台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女兒邱于芸因為小時候沒有自己的家、成長過程沒有被滋養,所以很容易生氣、無法和人有長久的關係。


每個家庭有各自的故事

因各種因素而造成家庭崩解、失能,不管對大人或小孩來說,都十分辛苦。作家曾陽晴念初一時,爸爸貪汙入獄,造成他心裡很大的黑洞,從此絕口不提家裡的事,即使當初和太太交往、結婚也不說。


俗諺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真是如此嗎?大多數心理師都打上問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林俊成指出,這句話不適用在高風險家庭,有些父母會莫名對孩子施暴,這句話反成一種道德綁架。


林俊成表示,從臨床上來看,高情緒表達(high emotional expression)家庭,包括:漠不關心、很嚴厲、過度控制、過度保護、過度批評等,孩子會累積不少家庭的情緒壓力,造成心理的傷。有父母在孩子說話時不斷打岔,或在孩子諮商後立刻打電話來關切,不難推論孩子平常過得有多辛苦。


黃錦敦站在較寬容的角度去看,在大部分的時刻與情境中父母都想用「愛」來對待孩子,但許多時候做不到,心中的焦慮、恐懼、憤怒會一時淹沒了愛的樣子,做出錯誤的管教。「我們不一定要同意父母,但可以去感受父母言行後面可能有好的心意。」


扭轉!你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很多人在自己當爸媽後才發現,明明曾經發誓絕不成為爸爸(或媽媽)那樣的父母,卻不自覺的複製爸爸(或媽媽)管小孩的樣子,用自己最討厭的口氣在罵小孩。


黃錦敦表示,心理治療所談的「代間傳遞」,就是在談教養方式與自然傳遞的過程,但下一代絕對不會只能不知不覺的「複製」上一代的教養方式與規則,即使沒有上過親職教育、家庭治療課程的人,也都會在家庭文化傳遞過程裡,收下一些、修正一些。


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寫原生家庭中你不要的劇本,重點在於,開始覺知、自我覺察。黃錦敦說:「心理治療在這幾年來有個很大的改變,就是『專家不在外面,每個人都能是自己生命裡的專家』」。


覺醒!重新學習拉近心理距離

在台灣社會,許多家庭雖然健全,或不曾發生過什麼嚴重衝突,但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是疏離、不親近。


很多30、40歲這代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並不親近,有其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過去的父母非常威嚴,管教孩子常動輒打罵,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可能已需要通報113家暴專線。


另外,上一代父母普遍為了生計而奔波,沒有餘裕時間和心思陪孩子好好長大。


諮商心理師周志建表示,其實孩子所需要的不過是父母的愛和接納而已,可惜很多父母不明白,一天到晚忙工作賺錢,本末倒置。


黃錦敦分享他與疏離的父親學習再靠近一些的經驗。父親因為長期身體臥床、再加上重聽,回去探望父親時,溝通非常費力,但他很想表達心中的情感,否則回去只是「人」回了家,但關係實在很疏離。


所以,他在40歲的時候開始試著與爸爸有肢體的接觸,「這需要時間與勇氣,」一開始輕輕碰一下手,在彼此還沒受不了前,就趕快放開,經過一次次練習,現在黃錦敦跟爸爸說話,可以很自然的輕拍他的背,安慰他。


和解!重修親子關係學分

如果你有一個讓你痛苦的家庭,或是童年過得辛苦、造成心理創傷,「我們當然可以回去和父母重新連結和好,這是很好的事,問題是,這涉及到孩子和父母,得要雙方都準備好,才能完成。」黃錦敦說,但如果你的父母沒有準備好,如果你自己也沒有準備好,和解就不一定能完成。

 

和解心法1

先照顧好自己內在
所謂的和解,不是非得和樂融融的在一起,才是圓滿。黃錦敦認為,和解的意思是,「用和好來化解傷痕」。「和」是手段,「解」才是目的。所以,「和」是其中一條重要的路,但不是療傷唯一的路。


從心理治療的觀點來看,除了去面對造成創傷的源頭,和解或是取回公義來撫慰傷痛外,更重要的是,回頭觀看自己,了解自己、撫慰自己,與自己和解。黃錦敦建議,第一步是先照顧自己,等到自己內心夠強壯、更有力量再來面對,有個案是50歲才有辦法整理家庭帶來的創傷。
 

和解心法2

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成長脈絡
其次是,回頭去理解父母的成長脈絡,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對我?「但前提是,確定自己心裡沒有任何委屈,若還有委屈,不一定非得走這條路,」黃錦敦說。

 

和解心法3

不能面對也沒有關係
林俊成認為,在對生活不造成影響的情況下,選擇將心裡的痛全部埋起來,也是一種方式,不一定非得要把傷口打開才行,選擇有興趣、願意盡情投入的事情,如專心投入工作,這是一種防衛機制,面對痛苦時有一種角色或出口可以去面對。

 

和解心法4

父母給不了的,就自己給
周志建建議,父母無法愛我們,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也無法愛他們自己。換言之,是他們沒有愛、給不出來,「父母給不了你的,我們就自己給自己,」學習當自己的好父母,好好愛自己吧!


無論是與父母、孩子和解,或與自己和解,唯有和解,才能放下,心中得以寧靜。尤其值此大團圓旺季,在萬盞燈火中,夜歸的人,能朝向自己的那盞燈火,沒有懸念遲疑的走向它,是種莫大的幸福。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