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罵」?還是在「教」?拿掉你的情緒,否則再多的怒吼和說教,對孩子來說,都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忍一忍就過去了」

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在事後懊悔自己怎麼又被情緒拉著走!但似乎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沉澱與反思中,我漸漸有了更柔軟、更寬闊的心。原來,真正的教育,是得把「孩子」一直放在心上的。

管教,都是為你好?

面對鬧哄哄的、亂糟糟的班級,我曾經氣得火冒三丈,用叫罵聲整頓秩序:「吵什麼吵!全部都給我閉嘴!」

面對不交作業、態度散漫的孩子,我曾經訂出一個又一個的規則,制定各種處罰:「遲交,罰寫;不認真,扣分。」

面對打架作弊、口出惡言的學生,我曾經氣得直發抖,搬出道理訓誡一番:「現在不好好努力、認真讀書,以後怎麼辦?你以為這個社會很好混嗎?」

曾經,我以為這樣的「管教」都是為了學生好、是用心良苦、是在「教育」孩子;然而,經過了一年又一年的教學生活,我不但沒有看見孩子們太多的改變,反而還得更費神、費力地管教,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真難教!

 

不急著生氣,可以看得見更多

直到那天,四年級的小宇被媽媽抓進教室,「你自己跟老師說!」媽媽手臂交叉,氣呼呼地對小宇說。

「怎麼了嗎?」我看了看小宇,向媽媽點頭示意,心裡抱怨著:「怎麼又是這小鬼?」只見小宇一臉恐懼,欲言又止,於是我牽著他走到角落,拉開椅子坐下,「你要跟我說什麼呢?」小宇的眼睛飄來飄去,緊張地搓揉著兩隻手。我嘆了口氣,心想:「這孩子不肯說話也不是辦法,我還想下班啊⋯⋯」

「我猜猜看,你怕我會生氣,是嗎?」小宇點點頭,看他鬆懈了下來,我趕緊摸摸他的頭,輕聲說:「看來,你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有在反省,不錯喔!」

小宇愣愣地看著我,「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好嗎?」後來,小宇吞吞吐吐地把自己做錯的事說了出來—偷偷拿走教室的東西。

聽到「偷拿東西」,老師魂裡的一股火莫名地燒了起來,我皺起眉頭,正要開口時,突然看見了—眼前的小宇,是個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承認自己錯誤的孩子啊!已經到嘴邊的道理、處罰,就這麼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我聽著小宇娓娓道來的「自首」,盯著那雙不安的眼神、顫抖的嘴角,我的腦袋竟開始不停地轉著:他現在一定很害怕吧?我要讓他從這次事件中學會什麼?我該怎麼說、說什麼,要用什麼樣的口氣和態度?

「要說出自己做錯的事,很不容易吧?」小宇點點頭,「說出來,心裡有沒有好過一些?」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頭點得更用力了。

「我想,你一定很喜歡那些東西吧?」

「嗯⋯⋯我覺得它們很漂亮⋯⋯」他的眼神閃過了一絲光芒,我接著說:「但你也知道『偷偷拿走』是不對的,是嗎?」

「嗯,不可以這樣,如果想要,應該要問老師⋯⋯」他低下頭喃喃自語著,「不錯嘛!小宇知道該怎麼做,很好!那麼這三顆彈珠—送給你囉!是獎勵,也是提醒你要做對的事,要好好收藏喔!」小宇不可置信地看著我,綻開的笑臉上,還掛著兩條淺淺的淚痕。

那天,我花了半個小時等待、陪伴,雖然耗時耗神,心情卻格外愉悅;原來,面對做錯事的孩子,也可以不生氣、不處罰、不破口大罵!

 

拿掉情緒,教育更有效率

如果,孩子怯生生地說:「爸、媽,我數學考不及格⋯⋯」你的反應會是什麼呢?

「為什麼考不及格?」

「別人考得怎麼樣?」

「誰叫你都不好好念書!」

「都花這麼多錢給你補習了,怎麼還考這樣!」

伴隨著這些話的,往往是激動的語氣、憤怒的情緒——究竟,我們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然,並非不能「罵」,我們得思考的是:這樣的責罵,真的有達到教育意義嗎?真的是在教孩子嗎?

人難免會有情緒,當孩子犯錯時,我們當然可以生氣、可以難過、可以失望,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情緒;但是當我們的用意在「教育」時,就得更有意識地去察覺並處理自己的情緒,避免讓情緒主導脫口而出的話,更要避免讓情緒操控行為。不然,再多的「責罵」、「怒吼」,再多的「道理」、「處罰」,對孩子來說,都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反正,被罵一罵就沒事了;反正,處罰完就沒事了。然後,是一次又一次的循環。

 

把孩子放「心」上

彭瑜亮老師曾跟我說:「不要輕易地對孩子動怒,因為他們是孩子;你若真的生氣,就是跟孩子一般見識了。」然而,要在教學現場中實踐,一點也不容易!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在事後懊悔自己怎麼又被情緒拉著走!但似乎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沉澱與反思中,我漸漸有了更柔軟、更寬闊的心—原來,真正的教育,是得把「孩子」一直放在心上的。

 

延伸閱讀影片

 

圖片攝影:吳秭榆、彭瑜亮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