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美感, 應隨年紀加深加廣

美感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應隨著不同年紀調整教法,循序漸進,逐步將內容漸漸加深、加廣,比方小學可以試著布置家裡,到高中便能參與社區營造。

美感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應隨著不同年紀調整教法,循序漸進,逐步將內容漸漸加深、加廣,比方小學可以試著布置家裡,到高中便能參與社區營造。

 

有人說愈小的孩子愈懂美,隨著年紀漸長,反而失去美感的潛能。教孩子美感,不同的年紀要用不同的方式引導,針對不同的教育階段,國家推動的美感教育重點分別為:1.學前教育:進行多元感官的開發與覺知。2.小學教育: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3.中學教育:強化美感認知與表現。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指出,美感教育為「感、思、做、評」的循環架構:「感」為五感開發、美感體驗;「思」為美感認知及意義建構,判斷哪裡美或不美;「做」為實做、創作和展現,包括:穿著風格、家裡空間都是展演的舞台;「評」則是美感賞析、風格辨識。

隨著教育年段增加,培育美感的循環內容漸漸加深、加廣,如國小以前多一點體驗,國中以後多一點思、做、評;小學從家裡布置開始,到高中可以參與社區營造。

實做,是培養美感的重要關鍵。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所助理教授李其昌表示,「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透過動手做,美感會變成身體記憶的一部分。

 

1幼兒園階段:維持孩子遊戲的能力

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指出,台灣傳統教育把學習和探索、遊戲完全斷開,認為學習就應該嚴肅、正襟危坐,但對學齡前孩子來說,遊戲就是學習,「幼兒美感教育就是維持孩子遊戲的能力,」林玫君說。

幼兒美感教育要培養孩子探索與覺察、創作與表現、欣賞與回應等三種能力;教幼兒美感,最重要的就是讓他能夠盡情的探索,像是學習區(以前稱為角落)提供豐富的情境和素材,及老師帶著孩子一起彩繪、拍照、布置環境,「有探索,才有發現,才可能產生感動。」

林玫君說,有幼稚園發起「美感快閃」活動,孩子們反應熱烈。老師用花、餐巾布、燭台裝飾餐桌,讓小朋友分組輪流在漂亮的餐桌吃飯,每個人都迫不及待趕快輪到自己;後來擴大為讓孩子們自己布置,沒想到他們不僅考慮到用餐的方便性,甚至對所放的音樂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2國小階段:讓孩子多方嘗試體驗

洪詠善強調,「美是一種體會,要讓孩子多方嘗試,才能領會箇中之美。」她到日本東村山市立南台小學參訪三年級的圖畫和手工課堂教學,看到孩子用鋸子鋸木頭,並利用錐子、鉗子、鐵絲等加工,製作木材人偶。她說,日本人認為與其擔心危險而禁止孩子操作,不如確實教孩子如何安全使用。在台灣,家長和老師擔心安全問題而設限許多,「到最後只剩下拿畫筆最安全。」

 

3國中階段:練習美的品味

交大建築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認為,國、高中的美感教育從國中階段的認知和練習,到高中階段的思考與實踐,為公民教育的基礎,讓他們理解社會更美好的可能性。


青春期孩子開始思索「我是誰?為什麼來到這世界上?」在意同儕的評價,注意美及外在形象,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對外在世界的知覺調到最高。曾成德指出,國中階段除了練習衣服穿搭、如何與人互動之外,可以有意識的觀察自己所在的地方美或不美,可以透過拍照、從觀景窗看「我家那條街」,拍下家裡附近最美及最醜的街,觀察、思考如何改變這個街景?別的城市為什麼比較美?

 

4高中階段:培育公民素養

高中所實施的美感教育為通識、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所培養的是未來作為世界公民的能力,」曾成德說,透過創作和實做的過程,鍛鍊「設計思考力」,培養發掘、定義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關心這個社會。如果對藝術美感領域感興趣,大學時就可考慮念設計學院、朝這方向深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