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加值孩子的未來

美感,已蔚為全球競爭策略的新顯學,蘋果電腦的成功證明美感力量之強大,也宣告「美力」時代的來臨。包括美國、韓國及芬蘭等國家,在原本大力推動的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課程加入藝術Art,從STEM到STEAM,希望讓藝術人文結合科技,帶來更多的創新。值此「不得不美」的時候,台灣的美感教育也開始急起直追,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透過研發課程設計和培訓師資、打造美的校園環境,要為孩子打造未來競爭力。

未來能力系列7
《未來Family》從2016年開始,定期製作「未來能力」系列報導,探討目前學齡兒童面對未來世界,應具備的關鍵能力有哪些?這些能力本質為何?是否可以教導培養?繼創造力、數位力、表達力等,本期推出系列7:美學力。

美感,已蔚為全球競爭策略的新顯學,蘋果電腦的成功證明美感力量之強大,也宣告「美力」時代的來臨。包括美國、韓國及芬蘭等國家,在原本大力推動的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課程加入藝術Art,從STEM到STEAM,希望讓藝術人文結合科技,帶來更多的創新。

值此「不得不美」的時候,台灣的美感教育也開始急起直追,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透過研發課程設計和培訓師資、打造美的校園環境,要為孩子打造未來競爭力。


從OEM代工到自有品牌,從大量生產到量身訂做,台灣產業發展面臨「『美』到用時方恨少」的挑戰,以科技產業鏈來看,品牌廠與代工廠的毛利相差數十倍之多,蘋果電腦的成功是最典型的例子,不僅創造出驚人的美學經濟,也宣告「美力」時代已經來臨。

「美力」究竟有多威?11月初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參加「2016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腳下穿的YEEZY鞋訂價4,500元,推出當晚飆至6萬元,如今一雙可賣到20萬,蔣友柏說:「設計師顛覆產品設計定位,把運動鞋變時尚了!」

在這個講求風格、品味的年代,美感創新比科技創新更重要,儼然已是全球顯學,像是instagram、snapchat等矽谷新崛起的公司,都是以設計取勝。

交大建築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表示,十幾年前台灣知名建築教育學者漢寶德就提出「美感救國論」,科學教育固然重要,但美感教育才是讓國家變強的根本之道。「文化(美感教育)加文明(科學教育)合起來,塑造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如果不具備美感的話,台灣只能繼續做代工。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強調,「美為產業加值,從小教美,就是幫孩子的未來加值!」


從STEM到STEAM的國際趨勢

國際上包括美、韓、芬蘭等國家,早些年前已開始有系統的推動美感教育。美國在原本大力推動的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課程,加入藝術Art,從STEM變成STEAM,希望帶來更多的創新。本身背景橫跨工程和藝術領域的John Maeda,在擔任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期間大力推動STEAM;羅德島設計學院在全球設計圈的地位,相當於工程圈裡的麻省理工學院。

2011年,韓國教育部發布《整合型人才教育(STEAM)方案》,推動中小學整合型人才教育;其中的「Art」不僅指藝術,亦包括人文教育在內。另外,韓國今年9月宣布,未來首爾市每個國中生都必須修習至少一學期的藝術課程或活動,包括:音樂劇、劇場和電影等。

洪詠善指出,STEAM培養的是未來產業所需的跨領域整合人才,以做風箏為例,要如何讓風箏飛得更高,牽涉到力學、減少風阻、形狀設計等學問,裡頭有很多科學、數學及美學的概念。在台灣,STEM已寫入107新課綱「科技領域」,在教學實施部分,鼓勵進一步將STEM教學理念推展至STEAM。

台灣學生在國際奧林匹亞競賽,經常是拿下科學、數學、物理等STEM領域大獎的常勝軍,但當這群優秀的學生進入產業後,與國際同業的競爭竟然常輸在產品美感「Art」上面,整個教育系統似乎該重新思考科目學習的優先順序。


歐美美感教育強調跨領域

在芬蘭,通過教育法修正案,將建築教育列為小學美育教育的一部分。位於赫爾辛基的兒童及青少年建築學校Arkki,就是專門提供建築課程給4歲到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

洪詠善表示,芬蘭Arkki學校也是STEAM的概念。當赫爾辛基市要開發「豌豆島」(Hernesaari)時,學生和建築師一樣提案,進行地質、氣候、河流流向調查,而後做出模型,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比起科技技術,藝術與人文更能驅動想像、帶來創新。師大美術系教授趙惠玲表示,麻省理工學院(MIT)2012年成立藝術科學科技中心(MIT Center for Art,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CAST),每年邀請世界各地藝術家進駐,與教授、研究員、學生做跨領域的合作計畫,平均每年約有 10 個以上的藝術家進駐。另外,MIT有超過一半以上學生選修藝術課程。


台灣長期不重視美感其來有自

回到台灣來看,美感教育未受到應有關注的問題,與長期的時空背景因素有關。社會價值觀過於功利,學校考試領導升學,不用考試的音樂和美勞課,常被借課;另一方面,學校師資普遍缺乏美感知能,美術課直接讓孩子做材料包,或是模仿老師畫畫,不鼓勵創意。

中原大學前設計學院院長、景觀系名譽教授喻肇青說,每個小孩天生像一張花紙,有各自的特質,念書之後老師拿著白漆,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到最後每個人都變得差不多;進大學後,老師開始說這個、那個可以,才開始慢慢把天生的美感加回去。

值此「不得不美」的時候,台灣美感教育開始急起直追。教育部將2014年訂為美感教育年,積極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為2014至2018年。


美感教育不只是藝術教育

很多人以為美感教育就是藝術教育,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說:「每個人天生就有美感的潛能,美感是一種透過感官、直覺,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不是看得懂名畫或是會彈琴,才叫有美感,她引述羅丹的話:「生活中不缺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曾成德認為,「美感,就是藝術美學加上生活美學。」也就是說,藝術教育並不是唯一的面向,社區、家庭、生活也都是培養美感的場域。

身為「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計畫」主持人的趙惠玲表示,台灣學生長期以來被學科分化得很嚴重,每個學科知識就像一塊塊的拼圖,到最後這些知識卻無法整合、融通,而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互跨領域,將有助於培養設計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107課綱影響之下,高中將開發許多選修和跨領域的課程。趙惠玲表示,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計畫這三年將累積出200個課程方案,也將成為107課綱上路時跨領域課程設計的「題庫」。


培養美感要從生活中累積

除了學校教育之外,想要落實美感教育,還是得回到家庭生活之中。林玫君表示,「美感教育,是培養孩子品味生活的幸福能力,父母會不會生活,決定孩子的美感能力。」

美感可以從一天的生活來看,林玫君建議,就從一起吃飯開始,煮飯考慮配色和擺盤,餐桌鋪個桌巾,全家一起享受美好的五感體驗、存下美感的記憶。像她假日時會到花市買,隨心情插花,不是非得懂什麼流派才能插花。


洪詠善表示,當社會普遍重視美,處處看得到美的社區空間、好的展覽和音樂表演等,看多、聽多就會知道什麼叫美;美的素養,就在這樣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培養出來。


 

德荷等國的校園及遊具規劃充滿美感

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顏名宏今年前往歐洲六國參訪當地校園。他指出,台灣的校園規劃大多只是空間分配,學校用地圈出來之後,建築師就在平面圖上配置空間,鮮少將周遭環境和文化納入考量。

德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家的校園設計,除了從環境著手,考慮附近自然生態、地景、光影變化及文化特色等條件之外,建築師也會和教育專業人員一起討論,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未來教育方向等也一併考量進去。像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湖區的山上農莊學校,配合附近傳統的木構建築,建築融入地景與文化美學,校園美的如詩如畫。

歐洲的兒童遊具設計,也充滿設計美感,孩子可以盡情的遊戲、進行冒險探索。顏名宏表示,台灣的溜滑梯只重視速度快感,在阿姆斯特丹有座不鏽鋼溜滑梯,近出口處可感受光影的變化、實體世界的交錯扭曲,遊戲過程就是美學的體驗。另外,有一種可以讓二人一起躺的盪鞦韆(籃子)也讓他印象深刻,二個人創造出共同的經驗和回憶,可以交流和交換,十分特別有趣。


美感教育三大面向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作為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的智庫,所定義的美感教育內涵有三大面向:

一、存在美學
身兼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主持人的洪詠善表示,所謂存在美學是指,「把自己當成一個作品,活出自己的風格,包括穿衣服品味,如何安頓自己,發展自己的主體性學習,尊重個別差異。」

喻肇青表示,一束鮮花的故事就是描述從安頓花束到安頓自己的過程,乾淨、整齊是一切美感的基礎,讓人安心、安室。

喻肇青所主持的「生活與環境」課程計畫中,讓竹圍國小自強分校一年級新生清洗自己的課桌椅,營造安頓身心的空間。洪詠善表示,「課桌椅就像是每個人的策展空間,除了整齊之外,可以思考如何展現自己的特色。」

二、公民美學
社會由人的互動交織而成,公民美學談的是從個體到群體的關係,公民參與可以為社區和社會帶來改變。洪詠善舉例,台南藝術大學曾旭正所串連的「土溝村」社區營造,就是公民美學的素養。

三、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為接觸自然,和自然生態共生、互惠的能力。曾成德曾擔任永續校園計畫主持人,他表示,環境永續為21世紀重要的公民教育,永續校園為一種減法的美學,例如將不透水、硬鋪面拿掉,讓孩子更親近土地和大自然。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