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曉得未來該何去何從...你的孩子是否有這樣的焦慮?

孩子跟我們是不同的個體。家長可以做的,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學習怎麼跟自己相處後,學習「如何跟不同個體的孩子相處在一起」。

上次的報導中,我們指出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常常感到迷惘,沒有太多自我探索的機會,誠摯邀請家長陪伴孩子尋找人生方向。

「到底可以怎麼辦?」

身為學生的你是否在尋找自我探索的方式?身為家長的你希望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呢?

這次想以團隊的經驗,與長期在陪伴青年的夢想騎士計畫創辦人賴雷娜的分享,提供親子互動、家長陪伴青年、青年自我探索的可能方向。

 

紀錄片映後的親子對話:孩子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在一次紀錄片《學習的理由》映後互動中,曾經有一位女學生分享,母親叫她用心讀書考試上大學,之後去考律師、公務員、教授,未來比較有保障。她看完紀錄片後,突然有些困惑開始反思:自己為了什麼而學,未來又在哪裡。帶著眼鏡、樸素打扮的她,看起來像是長期認真讀書的孩子,眼神有些疲憊和迷惘。

那時母親就在她的旁邊,靜靜的聽著,也共同參與對話。

當場除了這對母女和青醒團隊夥伴外,還有十位以上的觀眾,或許因為這樣的分享觸動了各自的經驗和想法,因此開啟了以下的對話。

「我就算考上了好大學、好系所,但是還是過得不開心阿!」有聽眾訴說自己的經驗,她不曉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儘管考上人們認為的好校系卻不快樂。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案例也並不只有這位聽眾,筆者身邊也有許多大學生,在好大學、好校系內,卻非常痛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缺乏探索或是學校、家庭、同儕的期待和壓力。

「教授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輕鬆。」在場也剛好有教授不加保留的直接分享,教授的工作其實也很辛苦,需要同時兼顧教書、研究,也有行政升等的規定,常常需要很晚離開學校,也有同事離開教授這個行業。筆者想起《學習的理由》紀錄片中一位老師說:「所有夢想都要靠流血、流汗去換。但是只有當你真正喜歡,這些代價才有價值。」或許每份工作都有其光鮮亮麗,也有舞台背後的辛酸,這些辛苦,除了現實上為了生存的目的外,還需要真正喜歡這份工作的熱情來支撐走下去。

也有人提供介紹科系、職業的資訊,現在有許多團隊看見人們成長過程中自我探索的機會、資源不足,開始行動,期待能夠讓大家更真正了解各個職業和科系的真實樣貌。

對話雖然可能顯示出母女互動中的衝突和裂縫,但我相信,母親是關心孩子、愛孩子的:因此她願意在假日的時候,陪孩子一起來看這部探討學習和教育的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因此她害怕孩子受苦,會把自己對於好的未來的想像推薦給孩子。

只是母親在自己成長歷程中,或許也沒有機會了解自己、認識這個世界,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或許同時也是社會「對於美好未來的想像」推薦給孩子。但是如果不曾真正了解過,這樣的想像可能想像的成分更多,離現實有些距離。

沒有曉得那天之後,母女的關係如何,女兒的生活如何安排,是否花大部分時間讀書。但或許這次的互動是一個開始,讓女兒反思她的生活、提出她的困惑,讓母親傾聽女兒的聲音,讓對話真實的發生,不只放在彼此心中造成疙瘩,也讓大家能夠共同討論、分享彼此有的經驗和資源。

這次報導,也訪問了長期在陪伴青年的賴雷娜,分享她自己的成長歷程以及和青年的互動與觀察,期待帶給讀者關於「如何陪伴孩子」以及「如何探索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的分享。

 

雷娜的成長探索過程

雷娜在沒有父母的情況下成長,大學畢業後依舊有些迷惘,就讀社會工作系所的她不知道她除了助人工作以外還可以做什麼,於是發起一個人的環島計畫,在過程中嘗試不同領域。體驗不同職業後,她發現自己敏感於別人的需要,喜歡社工,也只能做社工,因此堅定地繼續前進。

「希望陪伴迷惘困頓和脆弱的青年,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雷娜因為在她自己生命歷程中,沒有人陪伴過自己走過成長的路,所以在社會工作的各種領域如老人、婦女中,選擇了長期陪伴青年的這個方向。

雷娜從自己生命經驗出發,思考自己關心的領域、對象,結合自己的能力,嘗試尋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適合的角色。這邊想邀請讀者思考看看,是否有什麼關心的事情或是對象?自己又喜歡或是擅長什麼?有沒有可能把以上這兩件事情結合?

 

夢想騎士陪伴青年的經驗

之後雷娜創辦了「夢想騎士計畫」,透過「出走課程」,在沒有物質資源的狀況下,挖掘青年特質並提供機會去嘗試。像是對畫畫可能有興趣,但平常未必有機會展現自己的青年,在挑戰過程中畫卡片;而特別有能力的青年,學習「把舞台讓出來」給其他人。在過程中,夢想騎士陪伴青年更認識自己的特質與潛力,並帶青年反思如何把所學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出走課程結束後,夢想騎士也會陪伴積極、想改變的青年,透過一起去喝咖啡、逛街、參加演講,生活化的互動方式,釐清青年喜歡什麼、想要前往什麼樣的方向,並分享資訊、透過媒材牌卡協助。

在陪伴的過程中,雷娜強調不是替青年做選擇「叫他去哪裡」,而是透過對話統整出方向,協助青年更認識自己然後「自己做決定」,而且這樣的互動是「非常個人化的」,每個孩子適合的可能都不同,必須理解孩子,注意孩子的特質、興趣和狀況,才能夠真正看見他的需求給予相對應的陪伴和支持。

雷娜分享了一個陪伴青年的故事:就讀美術系的他曾經抗拒美術工作,不希望畫別人規定的東西,後來因為不想跟美術脫節,投入彩繪線上遊戲的工作,利用下班閒暇之餘畫自己想要畫的東西,現在的他沒有脫離自己的興趣,同時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

這個青年也在「出走課程」中,發現自己身為哥哥的角色非常壓抑,和家人有著衝突和疏離,之後嘗試面對家庭的困境,三年後的最近,他帶著媽媽、弟弟、弟弟的女朋友一起去露營,漸漸開始拉近了彼此的關係。

 

給青年和家長的話:真誠的分享、理解、傾聽、陪伴彼此

「辛苦了」是雷娜首先想對家長說的話。許多她陪伴的是單親青年,大部分的家長也有自己個人的議題,如離婚、單身,可能會把對於太太或是先生的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而自己沒有意識到。

同時面對自己、工作並且陪伴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她認為,家長可以做的,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學習怎麼跟自己相處後,分別出來「孩子跟自己是不同的個體」,學習「如何跟不同個體的孩子相處在一起」。家長外,雷娜想跟青年分享的是,「好好跟家人溝通」,溝通的方式除了言語還有其他方式,像是可以透過紙條、網路或是藉由朋友來傳達想法。

從上面的對話和故事中,呈現家庭中,除了愛以外,可能還有關係中的裂縫:親子互動中的衝突或沉默,讓彼此挫折和受傷,若沒有機會溝通,一直放在心中,可能擴大了彼此的距離、疏離了彼此的關係。

紀錄片映後的對話,以及雷娜的分享,或許提供了一種親子互動以及青年自我探索可以參考的方式:分享自己真正的想法、真誠的傾聽,並且嘗試尊重、理解彼此因為經驗或背景而有的想法或限制。在家長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或許可以嘗試理解孩子的狀況,提供需要的陪伴,記得孩子作為獨立、和自己不同的個體,讓他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

Photo:davitydave,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