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音樂入門課 敲敲打打,進入打擊樂律動世界

多數父母希望孩子從小學習音樂素養,除了鋼琴、小提琴外,《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與老師,打擊樂其實更容易為孩子帶來學習的成就感,能開發肢體敏捷、左右腦運用、激發創意等,是音樂學習之路極佳的入門選擇。

多數父母希望孩子從小學習音樂素養,除了鋼琴、小提琴外,《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與老師,打擊樂其實更容易為孩子帶來學習的成就感,能開發肢體敏捷、左右腦運用、激發創意等,是音樂學習之路極佳的入門選擇。

 

凡是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而且每一種物品敲打出來的聲音都不太一樣,若能藉由這項與生俱來的本能,引領孩子感受節奏、跟隨旋律、體會音色進而踏上音樂學習之路,成效將有別於傳統音樂課。


敲敲打打是人的本能,打擊樂器運用敲擊拍打來創造聲音節奏,能立即給予演奏者直接的回饋,容易帶來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是很適合孩子音樂入門的選擇。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吳舜文表示,音樂這條路,不論是培養欣賞的能力,或是未來要再深造,都必須以興趣為基底;在多所小學任教的擊樂演奏家黃淨偉則說,在學習初期不會被技巧所困、心生挫折,持續下去的機會就高出許多,相較起其他樂器,打擊樂確實比較容易入門。
訓練身體敏捷度


「打擊樂是世界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各個文化中都可見其蹤影,」在台灣師大、中山大學等校任教的擊樂演奏家鄭雅心說,過去打擊樂多用於教會或軍隊的儀式樂舞,到了近一百年左右,才開始有相關曲目。


吳舜文表示,正因為曲譜不多,打擊樂在教學時選擇有限,老師大多用創意的方式來教學,甚至讓孩子自主運用各式媒介,做自由的嘗試與藝術的表達,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打擊樂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多樣化的敲奏方式,對孩子的肢體協調有幫助,鄭雅心說,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無論是肢體律動、雙手同時敲奏、左右手輪流敲奏,都有許多「跨過身體中線」的動作,不但能訓練敏捷度,更可刺激左右腦開發。


培養自信與社交力
不論是學校的社團或坊間的音樂教室,打擊樂大多是團體課程,有別於其他樂器個別班當道的現況,很多家長難免擔心:這樣學會深入嗎?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教學總監沈鎂喻說明,雖然是團體課,老師仍會仔細針對個別狀況指導,而且孩子會輪流接觸各項樂器,學習更具廣度。


黃淨偉說,在團體課中,孩子學到的不僅是演奏技巧,還包括人際互動、團隊合作,讓孩子更具同理心與社交力;在高雄師範大學、嘉義大學等校任教的擊樂家張育瑛強調,合奏的過程中,不論是負責鍵盤、鼓、手搖鈴或是三角鐵、沙鈴等,每個人都缺一不可,身處其中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我是被需要的」,會更有學習動力。


吳舜文提醒,雖然打擊樂容易入門,一開始也都以團體課程為主、學費可能比個別班便宜,父母又不必先花一筆錢買樂器,「投資」看起來比較小,但如果真的要持續精進、走專業演奏路線,其實還是需要父母投入許多資源,例如專業的木琴一台至少80萬元,鼓、隔音設備等,也都不便宜。


「重點在於,親子之間要對學習的目標有共識,不論是當興趣或當專業,有了共識之後,音樂學習之路才能好好走下去,」吳舜文強調。

 

不同年齡層的打擊樂學習重點
* 3~4歲:親子共學,運用繪本、說故事等方式,欣賞世界名曲,並配合發展認知的重要時期,帶領孩子透過樂器操作認識節奏、旋律等概念。


* 4~6歲:讓孩子大量聆聽音樂、分辨樂器音色,並藉由說說唱唱、肢體律動、樂器敲打、故事遊戲、音樂欣賞等不同的學習過程,去感受音樂的各種面貌。


* 6歲以上:正式上課,練習時不但要敲好自己負責的部分,更要聆聽其他同學的聲音。此時在演奏時必須要做到:耳朵聽音樂、眼睛看譜、手敲奏、嘴巴哼唱,是多感官訓練。

 

 

生活中怎麼玩打擊樂?

打擊樂的定義很寬廣,只要能透過拍擊敲打發出聲音,就能當成打擊樂的樂器,這讓打擊樂成為最適合親子在生活中共玩共學的音樂類別,《未來Family》採訪專家後彙整出以下3大類打擊樂玩法。


1.探索身體:
身體就是最佳的打擊樂器,而節奏是音樂教學最基礎的部份,兩者可巧妙結合運用。吳舜文說,拍打身體不同的部位如手掌、手臂、大腿、頭、肩膀等,都會有不同的聲音,在瞭解音色的變化之後,就可開始嘗試節奏的變化,建議以「模仿、回應、即興、創作」等四階段循序漸進。


一開始先以四拍為主,比方說,父母可以先拍大腿、拍2個四分音符,再拍手、拍4個八分音符,請孩子重覆,還可在拍打的同時加上對話,例如父母說「今天過得好嗎」、孩子回「今天過得不錯」,做各種變化,配置長短拍子等等。吳舜文說,模仿其實是音樂學習中很重要的部份,概念類似讀譜,再慢慢引導孩子發想,進展到即興與創作。


如果父母對要玩什麼節奏沒有概念,張育瑛建議,可以用熟悉的童謠或歌曲入手,例如小毛驢、王老先生有塊地等等。


2.生活器物: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能用來敲敲打打,張育瑛說,目前將此精神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韓國的亂打秀,器物常見的玩法除了拍擊鍋碗瓢盆外,也可找罐子裝入綠豆或米之後密封,拿來充當Shaker,玻璃罐跟鐵鋁罐的聲音又有所不同,可讓孩子自行探索。


此外,還有很多器物都能發出有趣的聲音,例如揮舞水管或吹水管的聲音很像風聲、拍打餅乾盒的大鐵片彷彿雷聲,都能引導孩子嘗試聯想。張育瑛還推薦父母可以把卡通影片的聲音關掉,讓孩子只看畫面,試著運用身邊的物品與人聲,來為卡通配音,除了生活器物之外,不妨添購一些響板、沙鈴等小樂器來做搭配。


3.自然素材:
大自然中也有很多素材適合拿來玩打擊樂,例如石頭、樹枝、樹葉等等。黃淨偉曾在宜蘭的綠色博覽會中,以「山林音樂課」為主題進行教學,其中,以石頭當成樂器的部份,很適合父母跟孩子一起玩,可先讓孩子選自己喜歡的石頭,敲敲看,試著分辨不同石頭、不同部位敲擊出的音色。


想好節奏後,開始用石頭打拍子,可以用既定的節奏如愛的鼓勵,也可自創節奏;再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讓石頭發出聲音,例如畫圈、磨擦等,甚至可以輕碰樹葉,雖然這樣並不會發出聲響,但也占了一個拍子,是讓孩子理解「休止符」概念的最佳方式,黃淨偉很鼓勵親子一起玩玩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