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故事推廣人 蔡淑媖:很少人是天生的演說家,大多數人都需要訓練和提醒!

兒童文學學會祕書長蔡淑媖,有兩個在口語表達上截然不同的女兒,在教養過程中,如何當個稱職傾聽者、培養孩子自信心,成為必修課題。

兒童文學學會祕書長蔡淑媖,有兩個在口語表達上截然不同的女兒,在教養過程中,如何當個稱職傾聽者、培養孩子自信心,成為必修課題。


「有人是天生的演說家,頭腦清楚、表達有條理,但大多數人都需要訓練和提醒,」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祕書長蔡淑媖觀察,不少小孩的頭腦動得快,但無法用嘴巴表達出來。

她的兩個女兒在口語表達上,就有截然不同的展現。大女兒頗具語言天分、個性活潑外向,從小就很會講話、辯論,也曾假扮老師上課、擔任廣播主持人,而小女兒較嚴謹內向,講一句話要想很久,面對思緒飛快、口齒伶俐的姊姊,更不敢開口講話。

蔡淑媖從小女兒口中得知她內心的感受後,會趁老大不在的時候,單獨陪老二講話。小女兒通常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講話比較跳來跳去,必須幫助她再花時間去整理、組織起來。

「孩子無法完整表達,因常被父母中斷,在校也缺乏說出自己想法或情緒的機會,」蔡淑媖指出,面對缺乏自信的孩子,父母的聆聽很重要,「每天至少花半小時陪孩子講話,且有耐性的聽完。」

 

掌握2大原則,避免情緒性回應

蔡淑媖建議,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可以掌握「遇到問題,詢問動機」、「聽到結論,要求理由」的2大原則,讓自己的思緒冷靜下來,不會馬上做出情緒性的回應。

1.遇到問題,詢問動機︰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很了解小孩,往往沒能認真聽完孩子要表達的意思。舉例來說,孩子詢問:「我是從哪裡來的?」爸媽或許聯想到性教育,其實孩子只是想知道「有同學是從高雄來的,那我是從哪裡來的?」

因此,父母聽到孩子提出問題,應先了解「為什麼這麼問」,藉以釐清孩子背後的動機,而非立即做出結論或判斷,甚至打斷孩子的想法。

2.聽到結論,要求理由︰當孩子說出「我討厭去上學」或「我不去補習了」的結論,父母也要先去了解孩子背後的理由,但很多家長的反應都是「怎麼可以不去上學」、「我花那麼多錢讓你補習,竟然說不去了」,錯失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

父母在聆聽孩子說話時,利用問題去引導孩子發表言論,在孩子發表的時候再提出新的問題、進行討論,如此循環操作,直到彼此獲得滿意的共識為止。透過這樣的對話,一方面促進親子之間的互相了解,一方面也有助於養成孩子的思辨能力。

 

善用引導技巧,點出孩子說話謬誤

此外,蔡淑媖在家中也會善用兒童哲學的引導技巧,指出小孩說話時可能犯了「以偏概全」等謬誤。例如,她在天氣變化時提醒孩子穿外套,孩子可能回答:「大家都沒有穿外套」,她再追問:「大家真的都沒有穿外套嗎?」孩子就會自動修正。

「一個人在講話的時候,有時並不清楚自己犯了哪些錯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藉由對話去幫助小孩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蔡淑媖說。

其他如每天進行親子共讀和朗讀,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以及多陪孩子玩造詞、文字或故事接龍等遊戲,都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表達力。蔡淑媖的大女兒曾錄自己上課演說、小女兒錄自己唱歌,感覺有點像在玩遊戲,卻因此對自己的聲音產生興趣,小女兒到現在仍會朗讀網路文章給媽媽聽。

「不管有幾個小孩,每個小孩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分別陪伴,」蔡淑媖強調,做爸媽的不要刻意找孩子講話,而是邀約孩子去做他們喜歡的事,譬如吃飯、逛街或看棒球,只要心情放鬆,話匣子一開就聊起來了,「但不要帶有強烈的目的,就算孩子不講話,也不要太失望。」

 

從小聽故事的孩子,口語表達力比較好

根據蔡淑媖在兒童讀書會的長年觀察,從嬰幼兒開始聽故事的孩子,口語表達力通常會很好,因為他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聽到很多美好的語詞、句子,孩子從輸入(Input)到輸出(Output)的表現,有時落差真的好大。

「孩子的學習從耳朵開始,也就是從聽到說,」蔡淑媖建議親子每天可以花15分鐘朗讀,從簡單的圖畫書到較複雜的小說,可以一直持續做下去,無形中就能提升口語的表達能力。

由於經常帶領孩子共讀文本、提問討論,蔡淑媖歸納孩子的表達,可分為四種類型:想表達但找不到自認為滿意的方式、沒有想法也不感興趣、天生愛講話但跳來跳去,以及思想清楚並能表達出來。

她認為,面對不懂表達的孩子,父母需要給予較多的刺激,譬如鼓勵孩子參加讀書會,就能從旁人身上獲得較多的想法和作法;如果遇到愛講卻亂跳的孩子,父母要有耐性傾聽,當你愈認真看待他,他也會愈認真看待自己,大人在幼兒階段需要幫忙整理口條,小學之後則較需要協助處理情緒,引導孩子認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