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作法2>瑞芳在地家庭 廖悅淑 新移民快速成長,國際化從小在地生根

廖悅淑自小生長於瑞芳地區,見證了當地新移民人口的快速成長,孩子班上超過半數是外配子女,她認為國際觀的養成不需遠求,應該從在地出發,從小就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國家文化,才能真正成為一位國際人。

台北市任教、育有一女一子的廖悅淑,自小生長在瑞芳地區,見證了當地新移民人口的快速成長。「孩子班上超過半數是外配子女,參加學校日的時候,整排只有我一位台灣媽媽,」她認為國際教育不需遠求,而應從小在地生根,學會尊重不同的國家、種族和生活文化。

台灣人與新住民家庭之間少有往來,瑞芳地區是個縮影。當地的外籍配偶多半來自大陸、越南、緬甸、印尼,由於語言隔閡、認識不足,以前有街坊鄰居甚至會排斥這些新住民,有些攤販或商家根本不願意賣東西給他們,也有外籍媽媽因為先生沒有工作,偷跑去台北工作再寄錢回家,卻被鄰居說得很難聽,充滿負面的言論和想像。

有一次,廖悅淑帶女兒去麵攤,剛好碰到女兒的同學,她的新住民媽媽長得年輕又漂亮,但因為不懂中文,不太會點菜,女兒的同學開心的跑過來打招呼,卻不敢讓人知道媽媽也來了。


赴加研習,感受極大文化衝擊

幾年前,廖悅淑利用暑假到加拿大溫哥華參加英語教育研習,感受到當地努力促使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互相了解、融合,相較於家鄉對於東南亞移民的不夠友善,帶給她極大的文化衝擊。

「在加拿大,除了原住民外,其他人都被視為移民,」廖悅淑分享,美國是讓所有移民都變成美國人,但加拿大是尊重每個人能夠繼續保留自己的文化。

因此,溫哥華為滿足移民社群,提供免費的多元文化電視頻道,包含環境保護、移民教育、如何考取就業證照等報導;全市每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會舉辦盛大的移民活動,涵蓋五大洲不同國家的節慶、音樂、生活、文化,學校也會配合進行主題性活動;搭乘捷運時,可看到中、英、法、日、韓、阿拉伯等多國文字,不用擔心迷路。

「當你變成外國人,就會開始了解外國人的需求,」廖悅淑透過不同國家的文字,感受到基本的尊重和友善,回國後向在台鐵擔任志工的外公提議,現在瑞芳車站除了中、英文外,也看得到日文、韓文。


教孩子平等看待新移民文化

日常生活中,廖悅淑會教導孩子平等對待東南亞外配及其子女,例如平日送孩子上學,盡量去跟外配家庭打招呼;在和孩子聊天時,也會提醒不要人云亦云,多方換位思考;對長輩也不例外,一群人唱卡拉OK時,東南亞人坐在地上可能被指責為沒教養,不妨思考一下,換成韓國人就會變成是一種文化?

上學期,廖悅淑兒子就讀的幼兒園舉行畢業典禮和成果發表會,外配媽媽們擔心被歧視,都會穿著正式的服裝,孩子也很守秩序。

隨著新移民人口愈來愈多,有接觸就比較有良性的溝通,也非得接受這樣的轉變不可,」廖悅淑談到自己的外婆臥床長達15年,都是仰賴外籍看護的照顧,前陣子有鄰居阿婆緊急送醫,孩子都在台北發展,也是外籍看護來敲門的,甚至現在外配媽媽也出來擺攤做生意,其實已經在地生根了。


參加模擬聯合國學換位思考

透過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活動,也是推動國際教育的重要途徑,」廖悅淑先前在基隆市中山高中任教時,曾帶學生參加模聯活動,女兒去年也參與新北市中小學模聯的培訓課程,因而看到孩子有不一樣的學習和感動。

廖悅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模聯的學生會代表不同的國家,要了解不同的背景文化,用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探討議題。

「女兒一開始是為了點心參加模聯課程,沒想到後來收穫很多,」廖悅淑談到女兒選擇代表大陸,學會主動利用關鍵字查詢資料、如何判讀資料,也對東南亞外籍媽媽的小孩代表不同的國家,居然講出很了不起的內容,感到出乎意外。

今年暑假,廖悅淑帶女兒到新加坡拜訪朋友,觀察到女兒對不同的國家或種族展現不同的敏銳度,她會去思考詢問「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或「新加坡人和馬來西亞人」有何不同,看到當地開賓士的東南亞人,也體會到原來東南亞人也可以這麼有錢。

廖悅淑希望台灣的國際教育也能像環保教育一樣,從小在地生根,「有一天,我們也能真的展現對不同文化的尊重。」

 

圖片來源:廖悅淑提供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