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制」,危險!

教養與教育,本是一門「慢學問」,是需要時間等待與陪伴的,若只管理外在行為,我們將錯過太多看見美麗風景的機會。

文│彭瑜亮(阿亮老師)、陳品諠(小品老師)

學生:「老師,答對了可以得到什麼?」

媽媽:「幫忙掃地給你十塊,考前三名才能玩電腦一小時。」

老師:「自願上台的,可以加五分。」

這些情境,是不是很熟悉?這些正是所謂「代幣制(Token Economy)」的教育教養方式,透過「外在誘因」來引誘孩子行為表現,而非「內在動機」。

 

何謂代幣制?

代幣制,是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施金納(B.F. Skinner)所設計的一種「行為治療法」,常用於建立精神病院患者的生活制度,也用在管訓工作上,後來便逐漸被應用在學校或家庭之中。

制度本身其實相當嚴謹,操作及設計上需要十分謹慎;但在被廣泛運用後,制度內容往往過於鬆散或偏頗,不知不覺中造成孩子價值觀的逐漸偏差。

大部分的教室和許多家庭中,都有各種類似代幣制的「獎勵制度」,用各種能夠滿足孩子的外在誘因,達成某種「期望中的行為」;試問,隨著孩子年齡漸長,誘因是否就得持續擴大?從五塊、五百,到五千元?從棒棒糖、麥當勞,到西餐廳?

更可怕的是,孩子從小就建立這樣的價值觀,內在動力的生長空間被外在誘因啃蝕殆盡,未來的路勢必坎坷!

舉個例子:

大明:「這杯胡蘿蔔汁『健康營養、富含維生素』,超讚的,給你!」

小寶:「蛤?胡蘿蔔汁?我最討厭胡蘿蔔了!我不要。」

大明:「你傻了嗎?這麼優質的蔬菜汁,為什麼不要?」

小寶:「我知道很好,但我就是不想要、不喜歡、不願意啊!」

大明:「只要你喝下去,我給你一千塊!」

小寶:「認真的嗎?你說的喔!我喝!」

小寶有可能喝下胡蘿蔔汁後,發現它的美味;也有可能往後做任何事,都會先問:「有什麼好處嗎?沒錢我就不喝……」同樣的情境,我們可以把「胡蘿蔔汁」換成「書」,把「一千元」換成「點數」;利用代幣制而達到的目的背後,藏著太多我們難以察覺、無法掌控的危險性!

那麼,有沒有可能讓小寶「真心喜歡上胡蘿蔔汁」呢?

當然有。只是大明得動動腦筋來改變小寶對胡蘿蔔汁的恐懼,例如:大明在小寶面前喝得津津有味、把味道描述得相當誘人、加上其他果汁或牛奶調味……,當然前提是,大明自己也得喜愛胡蘿蔔汁囉!

為了引起小寶的內在動機,必定更加耗時費力。

然而,教養與教育,本是一門「慢學問」,是需要時間等待與陪伴的,若只管理外在行為,我們將錯過太多看見美麗風景的機會。

 

零獎懲教室

擔任過兩年的中年級導師,我親眼見證了一間「零獎懲教室」的誕生,聽起來不可思議。舉個真實事件:

某節下課,一位孩子看到同學的椅子沒靠,便順「腳」把它踢進桌子;上課後,我請那位孩子上台,口沫橫飛的誇獎他熱心、主動、為善不欲人知、生活習慣好……那位孩子受寵若驚地瞪大雙眼,嘴角卻翹得老高;接著我話鋒一轉,開始與全班討論:如果我是椅子,希望被怎麼對待?如果我是行人,被沒椅子阻擋的心情如何?如果我是父母,看到自己小孩踢椅子的感覺如何……那位孩子的微笑仍在,但多了幾分不好意思。

事後兩週的下課時間,所有的椅子都乖乖待在桌子下面,走道暢行無阻,一直到期末,班上的座位都不曾太亂,我對孩子們的肯定也從個人擴展到小組,最後是:「我們是全世界最會靠椅子的班級!」

曾問過孩子們:「我們不發獎品、不記點點、不規定獎懲,為什麼你們還會進步?」孩子們愣了一下,想了想說:「因為自己很想啊!」

知道嗎?如此帶領孩子的過程是相當費時費力又辛苦,但是當我看見孩子們主動、渴望學習的樣子,一切都值得了。

 

肯定、鼓勵、同理

代幣制並非不能使用,只是要用得相當謹慎,尤其對象是「孩子」的時候,更需要將重點放在「內在動機」而非「外在行為」,這確實需要更多的時間心力,但結果也會是更加深遠而長久的。

我們都期許自己「發自內心」地努力、做好事,那麼,就讓我們試著「以肯定代替規定、以鼓勵代替獎勵、以同理代替管理」,陪伴孩子找到內心踏實又源源不絕的動力吧!

照片攝影:吳秭榆

數位編輯:詹凱婷、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