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一封邀請函:陪孩子尋找人生方向

在國中畢業時,我們的學生就要做出一次抉擇:就讀高中高職或是五專,不同的選擇會接觸到不一樣的領域,也會間接影響未來的升學以及人生方向。

文/林郁嘉

親愛的家長:

這封信或許有些沉重,但深切的盼望您能讀完。根據訪談對話,我們發現臺灣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從國中開始甚至到了大學畢業,都不太知道人生方向。

一路汲汲營營於升學,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文憑、為了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因此先讀書考試再說。

然而,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畢了業,卻有很多大學畢業生,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或是所學和所用不同,反而成了最高失業族群。

或是,就算有大學畢業後,也有很多人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過的不快樂。新鮮人進入職場後,平均在一年內就會更換工作。

這樣的現象,指出了臺灣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忽略了自我探索、尋找人生方向的問題。

您知道孩子喜歡什麼嗎?

您的孩子有機會了解自己嗎?

您的孩子是否也不知道人生方向呢?

這是您所希望的嗎?

 

從小開始想人生方向?

您可能會覺得,從小開始想人生方向會不會太早了?可是,如果從學習歷程來看,在國中畢業時,我們的學生就要做出一次抉擇:就讀高中高職或是五專,不同的選擇會接觸到不一樣的領域,也會間接影響未來的升學以及人生方向。

在國中階段,如果學生想尋找或嘗試自己的興趣,或是沒有動力讀書,或是不知道未來方向,可能會被家長建議「先考高中再說」,「分數低再去讀技職學校」;或是,就算有自己的興趣,也會被提醒「興趣跟職業不一樣,興趣不能當飯吃」。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這一次,我們訪問了長期關注技職教育,做過許多訪問和報導,現在身為職人雜誌總編的趙浩宏,透過教育現場的案例與數據,與我們分享實際的觀察和經驗。

在訪問國中輔導老師的過程中,浩宏深刻感受到家長對於高職的偏見。輔導老師可能覺得某個孩子適合藝術、技職體系,但有些家長會認為「國中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到好高中」,因此就算老師支持,學生也沒選擇的權力,或是必須延後選擇的時間點。

而這樣的偏見,或許來自我們對於職業、對於教育的想像和經驗。

就算考上高中後,學生可能會花更多時間想要考上好大學,幾乎沒有太多機會探索,只是延續著國中的困惑。而且,有些選擇,國三錯過之後,就算考大學也沒有機會了,因為大學根本沒有那個領域的科系,像是水產養殖、畜牧。

浩宏也舉例,很多技職體系的餐飲科系只收年輕學生,因為高職與產學進行合作,不願意接受高中畢業,卻都還沒有任何基礎。

 

家長作為關鍵性角色

「從小爸媽每個禮拜會帶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例如我喜歡動物,爸媽會找跟動物有關的行業、遊樂區、動物園,陪我一起去看馴獸師怎麼教育動物,或是去看動物運動。」

浩宏分享他外國的朋友經驗中,家長對於自我探索的角色和經驗。

在浩宏的經驗中,浩宏的夢想一直是當社工,然而,父親認為「男生不適合當社工」、「社工很窮」,逼他去讀統計。

原本樂觀、自信的他,在大四的課業壓力下,得了憂鬱症。

後來,他就算讀了社會福利研究所,但因為沒有社會工作學士的資格,如果他想考社工師,在修讀碩士過程中,除了研究所本身的修課、論文,還需修完考試要求的所有相關課程與實習(那些可能是大學社會工作系學生會花四年學習的內容),才有考取社工師的資格。

這樣讀了自己痛苦的科系絕對不會是個案。

有很多學生在科系上過的很痛苦,念的不是很好、不喜歡卻待在那個科系裡面,可能因為家長期待或是壓力;可能因為學校轉系制度,成績不好難以轉出去;也可能不知道,如果自己不喜歡本科系,那喜歡什麼。這樣的學生占超過六成以上。(註1)

筆者身為大學生,身邊就有許多同學因為以上原因而掙扎和痛苦;身為青醒團隊的成員,也曾在某次活動過後:有家長來與我們分享,他因為「成績考太好」,而被父母逼著讀自己不喜歡的科系,現在在那個領域中工作,放棄了原本的興趣和夢想,也過的不太開心,「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經歷一樣的痛苦」。

家長是一個對於孩子有極大影響的角色。

家長們給孩子的建議和要求,很多都來自愛與關心,擔心孩子未來沒有競爭力、擔心孩子過的窮苦,因此叫孩子認真讀書考上好高中、好大學,讓孩子去各種補習班,不要花時間做其他事情,但是這樣的期待和壓力可能反而讓孩子錯過了自我探索的機會,甚至在未來過的更辛苦。

 

邀請您陪伴孩子尋找人生方向

如果我們在年紀越大之後才開始自我探索,需要付出的成本越高,越難重新開始,像是,如果念完臺大醫學系,也實習完後,才發現自己不喜歡醫學,醫生生活也跟自己想像中不一樣,想轉換方向,可能都30歲才重新自我探索。

那我們有沒有可能,放下學習成長過程中,對於讀書、考試、升學作為唯一目標的焦慮和擔心,讓孩子從小也能夠開始了解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樣的邀請,並不是否定高中大學的價值,也不是想叫大家都去考技職,當然也不是想要傳遞給大家消極、悲觀或是絕望。而是希望看見,現在社會很真實的現象和問題:「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自我探索,直到大學或大學後才開始,導致失業、對生活不滿、感到痛苦」,以及,在生命經驗與社會影響下,我們可能有的侷限性以及刻板印象,如「人生方向是高中、大學的事」、對於高職的歧視。

希望能夠在看見和了解後,我們更能夠有意識地做出真正想要、適合我們、不會讓我們後悔的選擇。

想邀請家長,思考看看,如果您是孩子,或是如果現在的您能夠回到童年,期待做些什麼?

也邀請您和孩子聊聊看,他在學習成長過程的經驗和感覺如何,是否快樂、是否喜歡這樣的生活?

以及邀請您去了解,孩子喜歡什麼?如何能夠參與和陪伴他的興趣?還可以為他做些什麼?

希望,孩子們都能夠在家長的陪伴下,尋找和成為他自己。

本報導改寫自教育廣播電臺節目「教育行動家」。

註1「待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系的學生比例佔超過六成以上」

資料來源:職人團隊所作的獨立研究

 

Photo:Alex Lecea,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詹凱婷、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