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

很多人心裡都曾有過這樣的想法:「我以後有孩子後,才不要這樣對待孩子。」但是成為父母後,對待孩子的方式往往卻是處理自己的過去經驗,反而將自己對生命不滿意的過程投射在孩子的身上,甚至採取讓自己感到安全而不痛苦的方式教養孩子。
  • 文/ 米媽
  • 2016-10-04 (更新:2016-10-04)
  • 瀏覽數8,034

夫妻彼此的關係需要由內心發出真正的讚美與尊重。如果一位母親願意在孩子面前誇讚父親對家庭的承擔與能力,這份尊重能使父親擁有無比的帥氣。父親願意在孩子面前稱讚母親,這份尊重能使母親擁有閃亮持久的美麗。

 

「沙發時間」,讓孩子充分感受家庭穩定與安全感

在管教子女上,父母難免受氣。明白工作上的繁忙,但困擾的情緒滿溢卻又苦於陪伴孩子的時間與夫妻的深談時間有所衝突時,不免有些難以兩全的困擾。

這時家裡得有個沙發時間,而沙發時間不一定要坐在沙發上。它,是輕鬆對談的座椅,讓自己可以在放鬆與信任的環境中好好說話。客廳、餐廳、書房都可以是「沙發時間」的地點,最重要的是,這裡是增添夫妻關係色彩的行動力的關鍵,展現先生對妻子持續關注與愛的地方。

每日至少花10到15分鐘,聊著家庭裡每天發生的事情。當孩子想靠近時,先提醒孩子:「很抱歉,這是爸爸和媽媽的溝通時間……先給我們一些時間,將今天的事情說完,待會兒就是你們的時間了。」

家庭容易以孩子為中心,沙發時間既能平衡孩子的需要,透過生活的展現,孩子可以具體知道「我們是共同體」的穩固關係,幫助家庭成員面對生活中許多的變動與震盪。

孩子年幼時看見爸爸媽媽在討論事情,會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穩定,也知道在行為規範上,有強而有力的指導者,這種穩定帶給他們安全感,遇到行為規範與內心的自我有衝突時,知道有父母可以作為商量與選擇的對象。

 

沙發上的溝通學

兩個不同成長背景的夫妻,在教養觀點上難免有衝突。當一方偏向「限制孩子的惡」,時常把「不可以」掛在嘴邊,結果是造成太過於強調孩子「不可以做什麼」,以至於忽略孩子「應該怎麼做」。

「你不能這樣做……否則……」的語氣,讓孩子害怕被責備。這些「乖巧順從」的背後不一定是因為行為本身而表現的行為。「否則」的處罰意識成了孩子乖巧的原因,甚至是義務,而沒有內化為內心的準則。

而另一方教養的觀點,若偏向「提升孩子的善」。傾向營造好的環境,讓孩子在環境中被薰陶,但有時會忽略行為的結果。太過於想要孩子避開負面的情緒,追求正面的感受,卻容易產生以孩子的感受為標準,而不看重行為的結果。

當「感受」成了教養孩子的基礎,孩子開心,父母就開心,孩子失意,父母就得趕快營造一個讓孩子快樂的環境。這種教養觀,父母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這兩種教養觀點都有益處,也都有缺點。管得太多,過度嚴厲,帶給孩子壓力與恐懼,孩子會因而不願坦露心裡真正的想法。管得太少,生活沒有常規,孩子又容易在團體生活中失控。不管是偏向權威式,或放縱式的教養,都無法讓孩子學會真正應該學會的態度。

 

教養方式,是否回應童年成長過程的不如意?

童年成長的經驗看似無聲無息,其實童年成長往往影響了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成人總想要藉由養育孩子的過程,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我們自己的成長經驗充滿快樂,我們便會傾向用自己父母教養的方式教養下一代。

但是,也有人採取與父母完全不同的教養方式。

有些父母的童年承受不公平、過度嚴苛,甚至體罰甚重的成長過程。不願意孩子走上與自己相同的歷程,因而採取完全相反的做法。擔心孩子的「感受」大於孩子的行為,所以將心理健全的關注高於道德健康。更因擔心過度壓迫,所以選擇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對與錯的標準也容易因為孩子的感受而改變。

而生長在自由過度、缺乏準則、曾感受到自己生命缺乏正確引導的人,容易成為過度保護孩子、嚴格控制孩子行為的父母。這樣的父母會擔心寵壞孩子,因而嚴格地奉行限制的規條。

「我以後有孩子後,我才不要這樣對待孩子……」但是往往成為父母後,對待孩子的方式常常是處理自己的過去經驗,反而將自己對生命不滿意的過程投射在孩子的身上,甚至採取讓自己感到安全而不痛苦的方式教養孩子。

個人的特質與教養方式互相抵制會讓問題更複雜。一方的嚴謹與另一方的彈性需要溝通與協調,否則教養的觀點不但沒有從對方當中獲得益處,反而容易帶來對抗的局面。家中會充滿不健康的衝突,孩子也會無所適從。我們都必須成為對方的幫助,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

沙發時間便是夫妻取得教養觀點協調的好方法。

 

相愛與信任,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婚姻關係是展現信任的場域,孩子正密切注意著父母的互動。彼此信任與經營愛的方式,也會提高孩子的信任。

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陪伴孩子度過許多時間,例如:運動、寫作業、完成作品、校外教學,但若沒有足夠的時間呵護夫妻兩人之間的關係,這一切的親子關係經營仍會讓孩子覺得不夠信任。我們需要將信任的關係,織進家庭的經營中。

無論是父親或母親,都不能只做個家庭教育的旁觀者,只依賴單方面努力地把家人聚在一起。任何一方對家庭成員沒有關注或聲音,孩子心裡都會產生疑惑,「爸爸關心我們嗎?」「媽媽關心我們嗎?」任何一方的沉默,也都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對他們沒有興趣,或是不同意,甚至拒絕。

孩子的爸爸是這個家的掌舵者,他將信任的關係織進我們的家庭中,也讓孩子對家庭有著綿密的安全感。孩子需要穩定情緒,讓這一雙雙童稚的雙眼看見呵護與關愛在愛中滋養,是安全感的根源。

Photo:Tiffany Wu,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