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慣竊:爸媽對我每個同學都有意見,連老師都知道我爸媽難搞,我來警局至少有人陪我聊天

現代的孩子似乎沒有跟同伴交流的機會,失去的,不只是人際的相處互動學習,還有透過不同行業家庭生活模式的體會,但這往往是孩子開啟同理情感及社會化的最好啟發。

開學不久,友人的學校內一位低年級男童,走路時不小心跌倒,導致手臂脫臼,校醫建議送往大醫院急診,送醫途中孩子顯得很淡定,一滴眼淚都沒落下,但想到要面對隨後趕來的家長,友人及學校師長卻相當不安,令人「意外」的是,當孩子媽媽趕到醫院時,只輕撫著孩子說,「原來是右手受傷阿,那你會變更聰明喔,因為我們要開始暫時訓練使用左手了」,媽媽趕忙向老師道謝,還為孩子的疏失造成師長擔憂而致歉。

聽完友人敘述,我突然有股衝動,直覺想衝去認識這位睿智的家長,給予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說,「孩子有你真好,你的寬容睿智,會使孩子變得更堅強且明事理。」我相信,因為他的勇敢與父母圓緩化解的智慧,這位孩子定會受到師生喜愛。

回到另一場景,某天一個深夜我待在台北市某分局偵查隊,派出所警員送來一名竊盜嫌犯,他一語不發,失神坐在辦公室內,我靜靜的觀察探詢,原來他是某高中的學生,已經是分局常客,正等待製作完筆錄後要移送地檢署。不久後,他的父母匆匆趕到分局,媽媽又親又抱的端詳孩子是否受傷害,還急著問警員是否可以協助向被害店家求情,答應賠償被偷物品;另一方面,父親則淡定的四處打電話找議員、認識的商界友人,看是否有人情管道認識店家老闆化解這場偷竊事件,員警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但父母處理的方式如出一轍。

這位俊秀的高中男生冷漠的晾在一旁,全程和父母沒有任何互動,直到父母求助無門後悻悻然離去,我坐到他身旁和他閒聊,從他就讀學校的狀況,一路說到他身材不錯,可以去當男模;又稱讚他是否運動高手,還談到有沒有交女朋友,期間也大概了解他的家世不錯,但就是沒聊到他偷東西的狀況。

說也奇怪,有了共同話題後,他的眼神亮了起來,我和他有說有笑的天南地北聊著,直到要移送地檢署前,這時我不經意的提到,「你家又不缺錢,幹麻偷東西?」,我得到的竟是一張笑臉和一個令我差點跌倒的答案,「來警察局聊天交朋友啊,我爸媽對每一個同學都有意見,同學都不想和我在一起,還動不動和導師爭執,每個老師都知道我爸媽難搞,盡量和我保持距離,從小學到現在都一樣,我說了也沒用,在警察局反而還有人願意和我聊天。」

「天啊,這是一個多麼寂寞的孩子」,我心想,「如果他有朋友陪伴,絕對不會變成這樣。」

 

孩子的玩伴們,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縮影

突然又想到暑假期間和友人聚餐,他帶著小六的兒子一起前來,我開玩笑虧了小男生說,「你放假怎麼不去同學家玩,和爸媽在一起不是很無趣?」孩子答不出來,倒是友人夫妻反酸我一道,「你馬幫幫忙,你以為你還像以前住鄉下喔,隔壁就是同學家?我和我兒子到現在連大部分同學家住哪都不知道,而且很多人是跨區就讀,想去人家家裡都不知道怎麼去,搞不好人家還未必歡迎且防著你咧!」

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這早已不是我們過去的童年時光,我似乎太天真而一廂情願!」在我的陳舊的古早認知中,好像每個同學家都是我的遊戲場和休息室,平常放學及假日,就相招輪流去每位同學家寫功課兼玩樂,餓了也很主動開人家冰箱或櫥櫃找吃的。

我家也是,我老爸老媽從來不過問我要去哪位同學家玩,或他家是從事什麼行業?只要限定時間內回家吃晚飯就好。同學要來家裡,只要大家互相不吵架,管他誰家小孩都隨時開放大家到家裡胡鬧。

好幾次我犯錯被父親拿著棍子打得滿地爬,第一時間就是狂奔到同學家避難,老爸也一路追打過來,同學的家人擋的擋,勸的勸,替我擋下不少頓竹筍炒肉絲大餐,這種戲碼還經常上演呢!就像大家熟悉的古早眷村生活模式,互相掩護之外還互相管教,一片和樂融融。

兒時的玩伴有多麼重要,我的同學玩伴們,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縮影,在家庭以外,透過玩伴及他們的家庭,又進入另一種進入團體生活,終日玩樂中,不知不覺建立了人際相處、生活禮節及學習自律以及主動性。

例如,有位麻吉同學家裡開海鮮餐廳,大家去他家玩時,看到店裡忙不過來,就會抱著好玩的心態,順道替同學一起幫忙端菜給客人,偶爾獲得客人稱讚,「小朋友,那麼小就會當忙端菜,好棒喔」,那種感覺就像要飛上天似的驕傲。

即使畢業多年,我們只要去他家聚會,一看到店裡忙不過,仍主動去搶著端菜。這幾年我在社會上稍具知名度,不少次在端菜時還被客人認出說,「哇咧,戴先生你也太拚了吧!電視上的名記者原來還偷偷在餐廳打工喔!」

另一位同學家中開麵包店,大家更喜歡去他家,目的無他,就為了能吃到下午四點半剛出爐,那熱呼呼又香噴噴的麵包,但大家也不好意思吃白食,每次都搶著幫他父親清洗烤麵包用的大黑鐵盤,為的就是回家前獲得一個香蔥或波蘿麵包的報酬。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同學家中是過去俗稱「撿破爛」的,我們也喜歡窩在資回收堆中尋寶,有次為了想賺幾塊錢去買牛奶糖,大夥吃裡扒外把他家堆在院子中的鐵罐、紙箱偷偷拿去賣另一家撿破爛的,結果被同學爸爸「抓包」,全部的人被罰站在路邊痛罵,鄰里皆知,卻沒有一位父母出面幫自己小孩的腔。其他還有各行各業的同學,都各有趣事,大家一起在歡樂中成長,感情至今緊密而綿長。

 

孩子必須有不同背景的玩伴,才能培養與人交流的能力

現代的孩子似乎完全沒有這種機會,失去的,不只是人際的相處互動學習,還有透過不同行業家庭生活模式的體會,這往往是孩子開啟同理情感及社會化的最好啟發。

 

在兒童行為治療界中,「玩伴療法」有重要的功能性,專門研究兒童行為的知名堪薩斯大學心理學博士Donald Bear,就是最強調玩伴功能的權威。他的療法相當特別且具有效用,就是每當遇到有行為問題的臨床兒童患者時,就透過訓練這些兒童,長時間與不同背景的同伴玩樂交往,一段時日後,他反而抽離現場,玩伴們當下成了治療者。因為患者所欠缺的學習機會,逐漸由結伴玩耍的同伴中提供,患者在玩伴的影響下,行為反而慢慢回歸團體秩序。

沒有風雨,哪來美麗的彩虹?想增進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他們必須有不同背景的同伴,我知道父母擔憂「近朱者赤」的效應;很多父母也認為,孩子還小,等孩子大了以後,人際交往能力自然會提高。反過來想,如果孩子連在學校中都無法和人相處,進入社會中,這些從小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無法結交朋友,反而變得自卑,或富有攻擊性。

孩子終究要進入複雜險峻的社會,犯錯和接觸錯誤,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只有透過犯錯的過程中學習和獲得經驗,才能思考並學會掌握社會行為準則、風險判斷和約束自己。

但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小在社會交往上就被過度保護,那麼他將如何學到這一社會生存能力呢?老爸以前常告訴我,寧願你早點犯錯還可有機會改正,小時候吃的虧是小虧;長大後往往一栽跟頭就很難救回了。

教育的時機不能等待,父母撐起的保護傘遲遲不收,錯過了就很難導正。孩子的童年短暫,如果失去同伴,我想孩子很難了解什麼是真正幸福的童年,其實,所謂的快樂幸福,就是他們在同伴間體驗到了喜怒哀樂!沒有悲傷哀愁過,孩子很難體會什麼是喜樂的甜蜜!

 

 

偷蛋龍與兔兔的成長歷險套書中《偷蛋龍2:兔兔的新朋友》,兔兔是家裡唯一的小孩,一開始媽媽總是擔心他會不會孤單?會不會無聊?交不到朋友怎麼辦?沒想到後來經過一些生活引導,兔兔找到了他的好朋友。

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很獨特,那個心意相通的好朋友,不見得符合父母心中的標準──乖乖的、有禮貌、多才多藝……等。然而,能找到好朋友,孩子就不再孤單,可以一起分享生活趣事、一同探索世界的驚喜與美妙,擁有這樣的夥伴,是一件幸福的事。讓我們學習透過孩子的眼睛與內心,陪他們啟程,去尋找真正的好朋友吧!



 

 

偷蛋龍與兔兔的成長歷險套書:正向感啟蒙,解決力養成(全3冊)
我還小,但我做得到!
每一件小事的完成與經驗,
讓孩子逐步累積出正向解決力!

小小孩的第一套生活繪本──針對幼兒心理發展需求,研發的「幼兒成長繪本」。
主題介紹:
《偷蛋龍1:偷蛋龍》▴我做得到:克服恐懼,第一次自己解決問題  
《偷蛋龍2:兔兔的新朋友》 ▴我做得到:克服害羞,學會交朋友
《偷蛋龍3:兔兔不愛胡蘿蔔》▴我做得到:克服偏食、認識食物,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


 

執行編輯:曾琳之、黃小羽(20200414)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