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加大了小孩的需求尺碼?

我們所複製出來、穿著大尺碼「需求」的下一代,所欠缺的是正確「生活選擇」的價值觀。

談到親子理財,如何協助小孩區分「需要」與「想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需要」是基本生活的必要花費,「想要」是追求精神上或自我慾望上的更大滿足。「需要」是人生金字塔的底層;「想要」是金字塔的上層。

小孩若基本生活能力都無法自理、自我負起責任,太多的「想要」只是讓人生頭重腳輕,最終掉入財用花費無度的月光泥淖中。

說起來很簡單,對吧?但為何月光家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呢?是因為起薪收入真的太低?還是支出面的「想要」太多?

觀察當下這個富裕社會的富裕生活方式,我的淺見是:小孩的「需要」太多、太大、太無窮,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本點!

簡單來說,是年輕人的「需要」太大,而不是「想要」太多,才是現代家庭的親子理財困境。

 

每一筆花費是需要?還是想要?

舉例來說,每年生日到了,該不該請找好友一起上館子打牙祭,順便掏腰包請朋友吃美味蛋糕呢?生日吃蛋糕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我問過不少家長,家長們都說那是「想要」。但我說錯了,如果是「想要」,為何家長從小孩1歲起到18歲以上,都年年毫無例外地為小孩建立起這種必要的慶生「想要」呢?

當「想要」變成必要,它不是「需要」,還能是什麼呢?

又如女生到美容院請人洗頭髮,這種洗髮的花費,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我講的不是剪頭髮附加的洗髮,也不是因為隔日有Party、聚餐或會議而需要的洗髮,而是每隔兩三天就需要的日常洗髮。

洗頭髮當然是「需要」,但到外面花錢洗頭髮,特別又多了按摩服務,這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又比如幫兒童買玩具,為了訓練孩童的手眼協調、顏色辨別與手腳小肌肉群的發育,甚至是啟發孩子的想像力,玩具是一種必要的「需要」。但是,過多的「需要」,或者是過大的「需要」,例如買一整個溜滑梯回家、一整個巴比娃娃系列、一系列變形金鋼組合等,這些近乎在滿足大人「想要」的玩具,到底是孩童的「需要」?還是「想要」?

 

該教孩子的是「生活選擇」的價值觀

親子理財之所以難,難在它不是理論,不是書面測驗,也不是把孩子交給老師們教一教,孩子就會成為小小巴菲特。

理財說穿了很簡單,只是「收入」與「支出」的金錢管理。但說難卻真的很難,因為每一個支出都牽涉到決策,而決策是取捨,取捨的背後則是生活選擇的價值觀。

小孩的價值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父母的言教、身教而傳遞或複製給下一代。當小孩對「需要」的基本規格已經被父母養大時,他們長大後在做生活消費選擇時,就必然是在滿足大而不當的基本需求。

很多擔憂小孩出社會後總是月光光的家長,應該理解這樣的小孩是自己所複製出來、穿著大尺碼「需求」的下一代,卻絕對不是好逸惡勞、只想追求逸樂的慣小孩。

我發現多數年輕人都很精,都知道如何從網路上貨比三家,購買CP值最高的生活必需品。只是,年輕一代的生活「需要」的size都很大,在省吃儉用的上一代看來,都像是無窮無盡的「想要」。

但這到底是誰的錯呢?如果你的小孩才剛滿三歲、五歲或七歲,真的,還來得及省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成了加大小孩基本需求的元凶禍首呢?

--------

王志鈞

台灣台北人,王老師財富管理學院執行長。致力深耕台灣家庭理財教育已十年,關心生命教育、公益活動與提升年輕人職場競爭力。興趣為寫作、演講和台灣史研究。

 

Photo:erizof,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