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的漫長路,我仍在學習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處理方式,並不是理想的。這樣會給孩子一個「我這樣做是沒有錯」的印象,那麼,下次還是會再做類似的事,,永遠學不會改進。

我婆婆在大學時,學的是心理學,做過高中老師和心理輔導員,加上自身的個性又是特別敏感,喜歡觀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關係互動,常常看在眼裏,對人對事馬上瞭若指掌!當然啦,孩子的行為舉止,或是孩子和同伴之間的相處來往,不用說,更是三下兩下就能精準地看出孩子同伴們不同的本質個性,連利弊都可以分析出來。

孩子們玩在一起,融洽的時候多,可偶爾,也會出些小狀況。

我在旁邊盯著看,有一搭沒一搭的偷偷望著,在沒有涉及身心安全的情況下,我都儘量避免介入,希望讓孩子們自己來解決衝突和問題。

可有時,看到孩子一直受委屈,不自覺的會母性本能啟動,馬上衝上來了解情況!

這天,孩子和一個同年齡小朋友兩個人在客廳玩,我給他們一人一個小玩偶,看他們一來一往玩得好高興,怎麼我一轉個身躲進廚房忙一下,再回到客廳只看到含著眼涙不知所措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像是找到救星似的,看到我馬上衝過來抱著,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一問之下,原來兩個孩子玩比賽,玩輸了的孩子,可能不甘心,趁著另一個孩子不注意就偷偷把小玩偶給藏了起來,然後一溜煙地跑到另一個房間玩!另一個孩子知道自己的小玩偶被藏了起來,可是一直找都找不到,難過心急著哭了!

我一聽馬上反射性建議,不然,也把同伴放在桌子上面的小玩偶藏起來,讓他一樣也找不著,像是遊戲一樣?兩個自己找出來交換?這樣,不就解決了,也公平了?

記憶中,孩子還小的時候,常常帶他在公園玩沙,有次和一個大一些的小男孩玩著玩著,竟然這小男孩抓了一把沙往孩子的頭上倒,我這新手媽媽,當然不可能䄂手旁觀,可是也不方便指正教導,就想說那就說玩沙吧?那自己孩子也抓把沙倒在小男孩的頭上看看?

可是,當我和婆婆提到這些情況時,婆婆說這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處理方式,並不是理想的。

因為這樣還是給孩子一個「我這樣做是沒有錯」的印象,那麼,下次還是會再做類似的事,還是會把朋友的玩偶玩具藏起來,還是會在別的小朋友頭上身上倒沙。

因為好玩,沒有錯!而這樣的舉上行爲,是我們不希望再發生,也不鼓勵的!

 

那,應該怎麼處理這種情況呢?

婆婆說,其實非常簡單,可以試試看要孩子用嚴肅的態度,對藏了他的小玩偶,對往他頭上倒沙的小男孩說:「你這樣的行為非常不好,讓我很不舒服也很受傷,如果你再這樣做,我就不再跟你一起玩了!」

也對,從心理上的角度來看,孩子會做出類似的行為,有很大的可能是想要引起注意,而相對的,心裡害怕的,也許就是沒有小朋友跟他玩,害怕只有自己一個人。

這樣的做法,聽在孩子耳裡,也不像指責,一方面說同理心來知道自己的行為,譲別人難過,但也有這年齡孩子希望的選擇要繼續這行為(沒有人跟他玩)或是停止這不對的行為(大家可以繼續再一起玩)。

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找不到小玩偶,站在那裡無助含淚的表情,我至今一直印記在心。

我了解當母親的感受,是不能容忍孩子受到任何傷害,反射性馬上作出保護孩子的反應,也許沒有想很多,可是,這次看到婆婆處理這事件的方式,我好像有些開竅似的,開始試著學著細心觀察,也盡量利用心理的這層面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不同狀況。

在試著當個稱職好媽媽的路上,我要學的還好多啊!

 

圖片提供:張文姿

執行編輯:王穎勳、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