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事業有成的單親媽媽來找我,她看不慣兒子成天盯著手機玩遊戲,一次爭吵下,氣得把他的手機給砸爛了,兒子非要她買一台更名貴的手機賠給他,情況變成勢不兩立。
有個任職高階軍官的爸爸也來問我,孩子為了要買重機車跟他「嚕」不停,孩子還打算託死黨當人頭代買,他若不答應,就怕孩子走旁門左道,但又不能答應,面對兩難,令他苦惱不已,不知怎麼辦。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父母對教養大致上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嚴厲,准或不准很清楚,違反就被處分,另一種是不斷地包容忍耐。
前者可能導致孩子反彈或冷漠抵抗,嚴重則會擺爛成性或離家出走;後者有可能讓孩子解讀為「沒有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對界線與規範就越來越輕忽,父母不自覺地成為共犯。
父母可以溫柔而堅定的和孩子「拉界線」,替代過於簡化的「可」或「不可」的指令,透過對話,陪伴孩子釐清並了解「需求背後真正的原因」。
陪伴孩子釐清並了解「需求背後真正的原因」
買重型機車是想代步?載美眉?還是參加比賽?孩子可以承擔的程度與父母願意支持的底限到哪裡?陪著孩子慢慢的檢視背後的想法、先預想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並沙盤推演碰到狀況的處理方式,待全面盤點檢視通透,再一起做出雙贏的決定。
孩子想買手機或電腦,是想跟朋友聊天?打電動?還是查資料?父母可以和孩子詳細討論,要買何種型號、具備哪些功能、預算多少、由誰買單(涉及到所有權與使用權)、費用如何支付(是否要扣零用錢、要分期付款或是跟爸媽先借再還),逐一談妥並且直至雙方都達到真正滿意之後,才進入購買程序。
不要小看這些瑣碎過程,這是教養上的關鍵細節,也是培養孩子透過對話創造雙贏的學習過程與機會。
要知道魔鬼都是藏在細節中!
當孩子有了透過討論、創造雙贏的經驗,面對未來人生,當碰到沒有標準作業程序可供參照的時候,例如職場人際、婚姻關係、朋友衝突、生離死別等,就不會陷入「全有或全無」或非黑即白的兩極化選擇,而是懂得與事件關係人協商、討論,找到雙贏與多贏的可能性。
孩子一旦踩線,父母一樣要溫柔而堅定的和孩子談,說明媽媽或爸爸為什麼要這樣做。
孩子就是父母親的鏡子,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取材,守住界線的父母,才會帶出有原則的孩子。
拉界線五大守則:
-自始至終態度要溫柔和堅定
-優先傾聽孩子的聲音,不以說服對方為目的
-不壓抑不指責,據實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抱著好奇提問,旨在幫助孩子釐清需要和想要的程度
-細緻雙向討論、確認,不要急著一次搞定,以達到彼此清楚並且滿意為主
--------------------------------------------
夏杯的關係動力學院:https://www.facebook.com/XiaHuiWen/
Photo:erizof,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曾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