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一起學,理財簡單做!

在考慮要不要花大筆錢來買車或是其他的開銷時,你可以先不要順從自己的慾望,而是從資產負債表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它對你的資產增加是一個減項,還是有加分效果,你大可不必把自己的財務負擔弄得那麼緊張,稍微降低一點需求標準,為自己多做一點準備。

最近網路看到一則消息,因為某一家上市公司放出即將被日商收購的消息,於是有一個人利用理財型房貸,借了一筆錢去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原本預計可以因此股票賺到約30%獲利,卻沒想到這疑似一起詐騙,這家日商最後卻取消了收購,於是股價大跌,讓他沒賺到錢,反而因為本金大虧外,還要繳利息,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

一般人投資理財似乎都很喜歡快速致富的方式,這就像有時我去講課,有人會問到理財應該要怎麼做,可以讓自己變有錢?問的人可能會期待我們教他們一些投資的獨門秘技,讓他們投資馬上可以獲利。但是其實理財它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密技,理財只要平實、有紀律的去做,你自然可以看到成效,累績出相當的資產出來,就像以下這些原則,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只是比較少人願意去做到罷了。

 

收入先付錢給未來的你

也許你剛出社會、還很年輕,但是人有一天都會變老、會沒有工作能力與收入,因此在工作有收入時,你應該把一部分的收入,先付給未來的你。等到有一天你退休了,你將可以因為現在的儲蓄而獲益。現在存的錢,未來可支應你的退休生活所需,而不用擔心退休生活有問題。

因此在有工作收入的階段,要強迫自己儲蓄,這應該要怎麼做呢?首先你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收入、支出,訂出一個一定的收入比例,是可以用來做固定儲蓄的金額。然後你需要建立一個自動儲蓄系統:開一個單獨的帳戶,每個月薪水下來有一部份的錢,就先撥入這個帳戶內;而另外存入日常生活費帳戶內的錢,才是你每個月生活開銷可以用的錢。

這些存入特定帳戶的錢,你可以用來做定期定額基金的投資,或是單筆的投資(累積出一筆錢後再轉入做投資)。原則就是要專款專用,這個帳戶內的錢既是為未來準備的,無論任何原因,你都不會去用到這筆錢,即使中間基金等投資贖回、轉換等,錢也是進入這個戶頭,以後這些錢還是會再轉入做投資,不會把它拿來買車,或用在其他用途,這樣有紀律的專款專用,就能夠讓你在一段時間後累積到一大筆錢。


生活保持在你可維持的水平以下

當你獲得升遷、收入增加了,或是突然多了一大筆錢,你可能就會想說要買一部車子,換一部夢寐以求的新車,或是換到比較大的房子等等。

賺錢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是理由正當的,不過從個人財務的觀點,你還需要多思考一下,有時不要太順從自己的慾望,在財務上為自己多留一點空間,不要把自己的財務弄得很緊張,為了這些新的花費增加的支出,讓自己財務相當吃緊,每月薪水下來就是左進右出,雖然收入增加了,但是支出卻增加的更多,造成入不敷出,或是存不下錢,那可就不是好事了。

 

企業的財務上的資產負債表

企業的資產=負債加股東權益,舉例:一家公司的資產是100億,負債是50億,它的淨資產就是100億-50億=50億。

相同的概念用到個人的財務時,它就變成:個人資產=個人負債+個人淨資產。

個人資產是什麼?舉凡動產(股票、現金、汽車等)、不動產等都是資產。

資產又可分為生息資產與非生息資產,生息資產指的就是這一項資產,是可以產生利息收入或投資報酬的。例如你投資的基金、股票,或是投資性的不動產等就是屬於這一類,非生息資產指的是非投資性的項目,它不會產生投資收益,甚至是有可能會讓你資產減損的。例如你買了新車後,它就開始折舊,零件壞了需要花錢維修等,它不但不會為你產生投資收益,反而會增加你的支出。

個人的資產負債表,簡單的看就是左邊的資產項,等於右邊的負債+淨值,當你負債增加時,淨值就會下降。

你可以花一點時間把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列出來,看看你個人與家庭的淨值是多少,如果你的淨值過低,甚至是負的狀況,那你真的是該好好檢討自己的負債,是不是已經超出你的財務負擔能力了。

另外要檢視一下你的資產,是良性或是非良性的資產?像投資性的資產,這種生息資產可以增加你的資產淨值,這種資產是良性資產,但是像汽車等這種會折舊、又需要花保養費的資產,是非良性資產,你的資產中是否是非良性資產佔了一大部分?那麼你應該要思考,在財務上應該要做改變了。

在考慮要不要花大筆錢來買車或是其他的開銷時,你可以先不要順從自己的慾望,而是從資產負債表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它對你的資產增加是一個減項,還是有加分效果,你大可不必把自己的財務負擔弄得那麼緊張,稍微降低一點需求標準,為自己多做一點準備。不管是留下更多的緊急預備金,或是投資的金額增加,這些都讓你在應付未知的風險:失業生病或是發生意外等時,多了一點應付的籌碼,不至於在事情發生時,手足無措無法應付。

 

Photo:MIKI Yoshihito,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