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怎麼買,3步驟讓你買對、買夠、買好!

不是真正的需求所在,多花一塊錢也是浪費!

保險的本質為何?

有些人買保險,有些人賣保險。買保險的,可能衝著人情買個一兩張,也可能因為自身風險意識較強,而買了很多很多張;賣保險的,可能業務做不好賣個一兩張,也可能是Top Sales,賣出很多很多張。

但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無論是哪一種人,買保險的客戶、賣保險的業務,甚至連學校裡面教保險的教授、保險系出來的學生,大多數還是搞不清楚,保險到底該怎麼買?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狀況,原因在人們實在太過執著於「保險」這個商品了!教保險與學保險的,若太偏重理論與學術,鑽研評估、精算與核保等諸多細節深入探討,恐怕忽略了保險的意義與功能;而買保險與賣保險的,若只著重成交與獲利,停留在商品的結構與說明,對於佣金率與各種報酬率錙銖必較、算無遺漏,可能見樹不見林,遺忘了保險的本質、用途與初衷。

 

怎樣是一份好的保險?

究竟,怎樣是一份「好」的保險呢?其實方法非常簡單,只要符合「對」、「夠」、「好」。

 

何謂「對」?

在做保險規劃時想要方向正確,務必先瞭解保險最基本的觀念,像是要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金額或給付方式…等。

舉個例子,曾聽過有消費者擔心若自己萬一比家人早一步離開,後續小孩生活照顧的問題,因而想要投保;怎知請保險從業人員試算一下後發現:「哇!怎麼這麼貴?出乎我的預料!」此時善於察言觀色的業務員,惟恐客戶因此不買,於是立即改口道:「沒關係,剛剛是幫自己買所以比較貴,換成幫小朋友買就會比較便宜了。」試算後果真如此,於是消費者便開開心心地支付保費。

殊不知,依照父母親的想法,應將保單設計成「以自己為被保險人」,這樣一來當自己發生風險時才能獲得理賠,作為小孩日後的生活費用。但現在卻為了降低保費而本末倒置,如此將被保險人進行更動的結果,就是當父母親發生風險事故時,該張保單卻完全無法理賠,與最原始的初衷背道而馳,此乃方向上的不正確所造成。

 

選對險種解決問題

另外,不同的保險商品,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不同的保險問題,例如:人壽保險(壽險)旨在解決人們「死」的問題;健康保險(醫療險)在解決「病」的問題;傷害保險(意外險)、殘廢險、殘扶險是為了解決「殘」的問題;年金保險(年金險)或投資型保險則是解決「老」的問題,各有其功能。

電視上見標榜專門給老人家買的壽險,不用核保一定承保,每天只要花費一點點金錢,就可以避免拖累家人,乍看之下非常吸引人。但進一步想想,大部分的老人家其實早已沒有肩負養家的經濟責任,自己手邊的積蓄作為喪葬費用應該也夠用,比較擔憂的反而是生病和意外,才是銀髮族保險的規劃重點。此時若買了壽險,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不是真正的需求所在,多花一塊錢也是浪費!

 

何謂「夠」?

「夠」是指必須要藉由完整的需求分析,掌握家庭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財務狀況,進而評估應該要準備的(應備)和已經準備好的(已備),來瞭解我們的保障是否有缺口?還是過多產生了浪費?

 

何謂「好」?

資源有限,但慾望卻是無窮的,所以勢必得量力而為。

若能力許可,當然希望一次將保障做足,然而保費支出過多時,會影響既有的生活品質,這並非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除了符合需求之外,還必須連同個人或家庭的預算一併做考量。

重大的風險事故或許無法承受,但畢竟它不一定會發生,若投入超過自己負擔能力的資源來購買保險,恐排擠掉其它財務目標的預算,甚至讓自己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

許多消費者未充分衡量與考慮清楚,就購買了超過自己財務能力可負荷的保單,甚至讓每年現金流量變為負數,沒幾年下來,辛苦累積的資產就被消耗殆盡。或是有些人面臨失業或其他因素導致收入銳減,此時不僅沒有採取正確因應措施,反而透過保單或信用貸款來支付保費,使自己的債務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一發不可收拾!這樣的狀況時有所聞。

因此買得「對」、「夠」、「好」,是購買保險時相當重要的指導方針。務必要小心謹慎,停!看!聽!

 

-----------------------------------------

宏觀財務顧問平台」FB粉專

邱正弘博士

經常應邀接受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專訪,

為國內僅見嫻熟法務、財務、稅務、保險等專業Knowhow的專家。現為宏觀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Photo:Myriams-Fotos,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