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錢,應該存起來好?還是買糖果好?」

人們用錢的背後都是一種隨性的習慣,而孩子們不自覺複製的往往是家長的習慣

《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王志鈞 推薦文

「如何和孩子談錢?」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最近《紐約時報》理財專欄作家的一本新書《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在台灣出版了,其中書腰上斗大的字寫著:「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

這句話,我真是萬分認同!

 

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

如果同樣問題問我,我會說,六歲以前最好以行動來和孩子談錢;六歲到十二歲間,以記帳方式來和孩子談錢;大約十三歲以後,應該開始和孩子好好在餐桌上討論用錢的價值觀。

原因何在呢?首先,金錢是無形無相的,人們用錢的背後都是一種隨性的習慣,而孩子們不自覺複製的往往是家長的習慣,而不是口頭上告訴孩子們:「你要好好存錢」、「你不要亂花錢」等形同空談的訓話。

其次,金錢的價值是在使用中彰顯的,而不是貼在牆壁就會有像名畫一般的觀賞效果。現代父母如果還像老一輩那樣,只買個小豬撲滿就認為小孩能自動儲蓄,這簡直低估了各類消費資訊塞滿小孩腦袋遠超過收藏鈔票的驅動力。

 

跟隨不見得是好事情,學會選擇才是

我認為錢和生活價值一樣,都是透過生活中的選擇來彰顯。就好像你手頭有五百元,你要選擇吃美食?還是選擇去買一本好書?或者把這張鈔票捐出來做公益?這些都是選擇,而選擇的背後才代表你的人生觀。

每個人的人生觀都是不同的,但若欠缺獨立思考與抉擇力,大部分都會跟著家長那樣做:父母愛看書,小孩長大自然愛買書;父母愛看電影,小孩長大看電影也不會手軟。

有什麼樣消費習慣的父母,日後就會有怎樣生活方式的小孩。父母與其等小孩大了才開始談錢,更重要的應該是給小孩一個良好的用錢習慣與典範。

如果你想讓小孩養成儲蓄習慣,應該自己以身作則養成節儉的習慣。因為儲蓄的真正意涵不是把錢放到撲滿或存款簿裡,而是養成延後消費與減少消費的習慣。

如果你想讓小孩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就應該經常帶孩子去買書,而不是自己看電視而要求小孩讀書,更不是買了一堆書卻不讓小孩去書店主動選擇愛看的書。

如何和孩子談錢,其實和談人生觀一樣,都必須靠家長上行下效、風行草偃才能夠培養出良好的基礎模型,而後才是讓孩子透過自己記下金錢數字來感知如何做取捨與抉擇。

引導小孩學會記帳,小孩學會的不是如何運用和管理金錢,而是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符合自己期待的決定。

「我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錢,應該買玩具好?還是買冰淇淋好?」小孩在花錢時,就開始在做決策;但唯有記帳,才能讓小孩再次檢討白天的決策是否夠理智?是否夠符合自己的需要?

當家長在小孩學齡前與就學後,都有通過行動為小孩建立良好的金錢使用習慣,等到小孩開始讀國中時,再坐下來討論每種金錢消費選擇背後的邏輯,將更顯得意義非凡。

我覺得如何和孩子談錢,不是透過一晚深談,而是貫穿小孩0到18歲之間每一天的父母責任。如果父母不對此戒之、慎之,就別怪小孩讀大學後月光光而老是找你討錢了!

 

Photo:Evan Blaser  ,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