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送幼兒園,越早適應團體生活?常見的家長迷思

爸媽有一個應該要注意的正確觀念就是:刺激給得多,並不等於孩子就會學得多,孩子能吸收多少,主要是取決於他本身的條件和老師的教法。孩子若是缺乏專注力、理解力、模仿力、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動機等,那麼就算老師上的課再怎麼豐富、變化再多,孩子也很難進入狀況。
  • 文/ 書摘
  • 2016-07-06 (更新:2016-07-06)
  • 瀏覽數13,669

文/袁巧玲


很多家長在聽到醫師或親友建議將孩子送去幼兒園時,都會躍躍欲試,但又不免憂心忡忡。我就經常在開學季前遇到家長帶著他們的寶貝來問我:「袁博士,醫師說把小孩送去幼兒園,有同年齡孩子的刺激,他自然而然就會進步了!這是真的嗎?」我能了解爸媽的心情,期待孩子能跟一般孩子在一起學習、互動,這是所有特殊兒家長的共同目標。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像醫師說的,送到幼兒園就自己會變好!


從我多年輔導孩子的經驗,和實際進入幼兒園的觀察,有些真相我必須要告訴家長:

 

迷思:早點讓孩子上學,就可以早點適應團體生活。

其實,適應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能力夠不夠才是問題。只要是人,都有適應的能力,只是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孩子就算能適應,並不表示他上課時能聽得懂老師講課的內容、跟得上同學學習的腳步,也不代表他就能自動跟其他孩子互動。要切記,如果是診斷出有發展遲緩的孩子,學習的方式不像一般發展的兒童,他們需要經過特別地教導才能學習。因此,這時家長需要考量的是,目前對孩子而言,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條件去上一般幼兒園?治療與上學,哪一項比較迫切?還是可以同時進行?


迷思:孩子在學校可以得到比較多的刺激,學習也會比較快。

爸媽有一個應該要注意的正確觀念就是:刺激給得多,並不等於孩子就會學得多,孩子能吸收多少,主要是取決於他本身的條件和老師的教法。也就是說,孩子若是缺乏專注力、理解力、模仿力、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動機等,那麼就算老師上的課再怎麼豐富、變化再多,孩子也很難進入狀況,因為這些都是任何孩子在學習時所需要的關鍵條件。這時候,如果老師不將孩子的困難點納入考量、為孩子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或引導方式,學習效率絕對會大打折扣。


迷思:幼兒園老師的經驗豐富,他們會懂得如何帶我們的孩子。

特殊兒的學習方式跟一般孩子不同,他們的學習內容需要先劃分為容易達成的步驟,同時還需要透過策略性的引導與協助才能進行;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特殊兒童的學習動機低,在教學時必須運用技巧來激勵孩子。從這些點來看一般的幼兒園,他們的步調太快,很多孩子跟不上,班上的老師人力不足,又加上大多數的老師是幼保科背景,缺乏特教方面的訓練,因此,很難為孩子做個別化的教學。


迷思:老師說孩子沒什麼問題,就不需要擔心。


當幼兒園的老師向家長說:「小朋友很好啊!他適應得沒問題!」通常我都會擔心這是什麼意思。從我們陪讀和入班觀察的經驗中發現,當孩子本身不太有問題行為、個性又溫和時,老師都會覺得他「沒問題」,但是沒問題有時候也就代表孩子被擱置一旁,反正他不會吵鬧,老師可能就任由他做他想做的事,不參與也沒關係,此時,小朋友就喪失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迷思:只要不幫孩子貼標籤,別人就不會發現他有什麼不一樣。

千萬別認為孩子只要跟一般孩子一起上課,就不會被貼上標籤;更不要以為,只要你不提到孩子的狀況,老師或班上的同學就察覺不出來。要記得,班上都是同年齡層的孩子,很容易互相參照。當孩子缺乏社交能力、對同學沒反應,或經常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其他孩子會自動幫他貼上標籤:「他好奇怪!我不要跟他玩!」小朋友貼的標籤很容易影響其他班上的孩子,會比我們大人給他的更難移除。

孩子要去上幼兒園,就像是要踏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不僅是孩子,我們做父母的也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常常都有新的挑戰在前面等著。我們對於幫孩子做的選擇,因為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事,心裡總是感到不踏實,深怕一不小心做錯了決定,還要煩惱孩子在學校不適應、出現狀況。我們常有一些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會擔憂,另一方面看著孩子長大、要離開我們進入學校了,又是件多麼讓人喜悅的事。

 

摘自 袁巧玲《寶貝要上幼兒園了!》/遠流出版

Photo:Erik (HASH) Hersman,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