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正確的保險觀念,替你照顧好你的孩子

小孩還小需要靠你扶養,如果他們大學畢業、出外就業可以獨立自主了,你的負擔也減輕了,這時也接近退休,你也該把退休規劃擺在第一位了。

你可能偶爾會在媒體看到這樣的描述:保險有所謂的雙十原則--保費支出最好佔你的年收入的1/10,你需要買的保額是你年收入的10倍。不過保險在個人與家庭財務規畫中,所扮演的是風險轉嫁的功能,將個人與家庭可能面臨到的疾病、意外導致財務上可能發生的重大損失的風險,藉由投保保險把風險轉嫁由保險公司承擔,萬一被保險人發生風險了,可以由保險公司獲得給付來彌補他(她)可能面臨的損失。但是保險規劃是需要量身訂做的,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這些所謂的投保原則只能做為參考用,實際的還是要依照你的需求與財務狀況而定,保險規劃把握住幾個原則大致上就不會有太大問題,這些原則是:

 

根據你的財務狀況規劃你所需的保障額度

這裡所說的保障額度是指壽險而言,沒有包括意外險,因為二者理賠範圍不同。壽險是不管因為疾病或意外身故都會理賠,但是意外險是意外身故才賠,疾病身故它是不賠的。

有幾種計算所需保障額度的方式,以下這種方式因為是根據個人財務狀況來計算的,比較能夠切合實際的需求。

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C=A-B


A. 所需要的準備:

1. 每月日常生活費乘以希望留給家人的保障年期

2. 未償債務(信用貸款、卡債、其他債務)

3. 房屋貸款餘額

4. 子女教育金準備 

5. 最後一筆費用(醫療費用、人生禮儀最後處理費用)

6. 留給父母的孝養金

 

B. 已有儲蓄準備:

1. 已有儲蓄準備(定存或已有投資, 可以立刻變現者)

2. 壽險有效保額(契約有效的保單中的壽險額度)

3. 其他的準備


運用這樣的概念來設計保險需要的額度,主要是假設家庭主要的經濟提供者(例如父親)萬一離開了,家人可以因為有保險的給付,不至於生活水準有太大差異。

因此是假設保險給付可以把家庭所有的負債清償完。另外一方生存的配偶,可能必須要重新回到職場工作以維持家計,因此第一項的”每月日常生活費乘以希望留給家人的保障年期”,就是希望提供給家人基本的保障,讓他們有一段的調適期,不會因為家庭主要的經濟提供者過世,而生活頓時陷入困境。

例如一個家庭每月開銷扣除房貸支出後的金額為8萬元,如果父親希望提供給家人5年(一般計算為5~10年,看個人需求而定),它的計算方式為:

8萬 x 12個月 x 5年=480萬

但是因為家庭少了一個人,開銷理應會降低,因此我們估算時這個金額會再乘以70%。

480萬 x 70%=336萬

你可以看到所需要的準備的1~6項,這些數字都是根據個人與家庭的財務狀況所計算出來的,因為每個人的財務狀況不同、需求也不一樣,一個小康家庭他們會去計算給家人的生活保障、為子女預留教育金準備,但是如果是一個不婚族,她(他)不需要這二個項目,他們要去計算的可能會是希望自己不要留下債務,造成家人的負擔,同時可能最需要的是留給父母親的孝養金,因此規劃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選擇你最適當的保障年期與商品

在財務規劃上運用保險工具的重點就是:在人生負擔最重的時期,保險可以提供最大的保障。人生什麼時期責任最大? 是結婚生小孩後,還是退休後? 應該是前者吧,因為小孩還小需要靠你扶養,如果他們大學畢業、出外就業可以獨立自主了,你的負擔也減輕了,這時也接近退休,你也該把退休規劃擺在第一位了。

台灣人買保險常常有一定要買終生壽險的觀念,但是同樣的是壽險,同樣的可以提供保障,你其實有另外一種選擇是買定期壽險。為何要買定期壽險?

因為它的保費低,同樣的預算你可以規畫更高的保障。那有些人就會有疑問:它又不是終身的。它確實不是終身的,但是相較之下,它可以提供更足額的保障。舉例來說,如果同樣的100萬保額,終身壽險保費年繳要27,000元,20年期定期壽險是4,710元。同樣的花27,000元,你會買終身壽險擁有100萬的保障,還是買定期壽險有573萬的保障?

就財務規劃的觀點來看,我一定是讓錢運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如果我最需要家庭保障的期間,就是小孩長大成人前的這20年。我當然希望保險的規畫可以提供我愈多保障愈好,如果同樣用27,000元就可以有573萬的保障,我為什麼要花15萬去買終身壽險?這中間差額的錢我可以拿來做投資與儲蓄,來完成我其他的財務目標了。

因此做保險規畫,除了它要根據你的財務狀況做考量外,就是釐清楚你想要提供給誰保障? 你責任最重、最需要較高保額保障的期間,是哪一段期間? 再來尋找適當的保險商品,讓你可以用愈最少的預算、獲得最高的保障,用這樣的原則去規畫,它將能夠更契合你的需求。

 

Photo:Magnus Karlsson ,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穎勳、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