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 要改家長觀念不能用講的,具體成果才有說服力

曾被評為「黑馬」出線的教育部長潘文忠,甫才上任,便主動端出當前教育六大議題的施政方向。針對第二大民怨「12年國教」,潘文忠接受《未來Family》獨家專訪時,點出問題所在,擁有國教背景的他,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曾被評為「黑馬」出線的教育部長潘文忠,甫才上任,便主動端出當前教育六大議題的施政方向。針對第二大民怨「12年國教」,潘文忠接受《未來Family》獨家專訪時,點出問題所在,擁有國教背景的他,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520之後,新政府團隊幾位重要部會新部長,對民眾而言,大部分還很陌生,尤其在總統蔡英文「謙卑、謙卑、再謙卑」的叮嚀下,在政府團隊交接前幾乎不見媒體曝光。

而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在就職隔天5月21日,週六早上召開第一場記者會,打響第一砲。他帶來了幾個驚奇:第一,第一場記者會不是行禮如儀,而是直接端出六個教育重大議題的施政方向,針對大眾關注的107課綱、103微調課綱、全面免試、大學退場、學用落差、高教轉型提出想法和具體措施。

第二個驚奇:「單槍匹馬」舉行記者會,一人面對20多位記者所提出包括陸生等尖銳問題,三位次長都沒出席,記者還問他「小部長、大次長」這個敏感現況。因為他這次出線被評為「黑馬」,跌破教育界人士的眼鏡,以台中市副市長身分轉調中央,是繼前部長朱匯森(1983年)後,事隔30多年,第二位由國民教育體系出身的教育部長,之前大多由大學教授轉任教育部長。

兩位政務次長:陳良基之前是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原本呼聲很高的教育部長人選;蔡清華是文藻外語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任發展副校長。常務次長林騰蛟之前是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不久前有立委質詢,過去教育政策向來以高教為重,擔心教育部出現「小部長、大次長」時代,國教出身的部長如何和高教出身的次長合作?

潘文忠笑笑,口氣平和表示,他和三位次長「角色互補」,他主要負責「連線串珠」,陳良基次長在高教、創業上有豐富經驗,蔡清華次長在師資培育、地方政府聯繫上可扮演角色,林騰蛟次長則也在12年國教著力很深。

事實上,教育界評論,國教經驗正是他出線的重要原因,12年國教目前高居民怨第二名,僅次於高房價,潘文忠不僅是國教出身,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期間,更負責12年國教課綱修訂,要應付第二大民怨,他的歷練剛好派上用場。

5月22日,星期天早上,潘文忠接受《未來Family》獨家專訪,記者發現部長室竟然「空空如也」,兩整面書櫃一本書都沒有,顯然上任至今都在忙進忙出,過門而不入。「我在這個房間沒待超過一小時,」潘文忠忙碌的展開新部長之路,頂著鋼盔準備迎接百萬家長出招。

這位在資深教育記者口中「沒有官僚氣息的官員,謙卑有禮,負責盡職,確實擁有國教施政專業能力」的新任部長,在專訪中回應問題,強調穩健處理教改中爭議性措施,不會突然來個政策大轉彎,徒增家長新焦慮;至於如何解開台灣教育盤根錯節的問題,則很務實指出,會以先導個案的成效,讓校長老師相信,讓家長放心。以下是專訪精華:

 

Q:12年國教推動至今幾年,部長看到主要的問題何在?

A:12年國教啟動要進入第三年,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入學、會考的方式,經過兩年的調整,入學方式是比較就緒,但反觀國中學生的學習、教學現場的改變並不如預期,學生還是要面對考試,所以,儘管入學方式就緒,但就目標檢視,並沒達到期待。


這兩年一再檢討考試方式,造成家長不安,覺得政策好像不斷在變動,這不安可以理解。但教改不可能只走到這裡,只是就緒但沒有實質的改變,希望會考、比序方式可以穩定下來,在沒有更好選擇下先不更動。

往下應該還是要往新理想前進,就是達到免試入學的目標,讓學校的課程教學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或有很多選修機會,或主題性的教學、探究課程,學生有機會可以體驗包括跨領域、主題學習,這些其實早在12年國教設計課綱中就有的。朝免試入學的方向努力,和12年國教目標是一致的。
 

Q: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嗎?

A:我在就任記者會上特別提到,北北基的升學競爭還是比較激烈,全面達到免試入學會需要很長時間,社會也會一直糾葛。但糾葛不外乎就是要鑑別、篩選學生,然而在不改變原來的考試方式下,有些學校不需要陷入這種糾葛,可以在這樣的目標下往前走。但在推動的策略上,不得不考慮家長的擔心。

再來提到學區問題,過去兩年,北北基需求決定了全國的需求,如果不用經過這個過程,或許在國中端可以回到常態多元的學習方式。九年一貫本來就設計很多彈性課程,只是落實不足,教學現場沒改變,大家還是擔心學生考試練習不夠。

要有常態多元的課程,需要好的引導。有的區域可以進行更好的重點教學,讓家長看得到成效。

教育部會在穩健當中,讓有些區域、有些學校發展出更好的特色,可以來達成12年國教的目標。學校要有特色,必須做好課程與教學的設計,例如讓學生有更好的數位能力或創意學習。

只是這些想法目前是被限縮的。12年國教政策目標是往同一方向,但是能否因地、因校制宜,有更多落實與成果,這才能帶動其他學校。我清楚告訴自己,要讓校長或家長看到真正的成果,才能放心,要他們改變觀念不能只用講的,具體成果才有說服力。希望國高中更好,學生有愈來愈強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讓孩子進到高教後,有好的學習動力可以繼續往前。

 

Q: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國內展開新一波教育創新,主要集中在偏鄉、私校、小校、自學團體,對於最大多數學生就讀的城市型、大學校,教育創新有可行性嗎?

A:與城市和大規模學校不同,實驗教育需要改變的資源和付出的力氣較大,因此通常在偏遠或小型學校進行。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用意是給學校在課程與教學設計,或教學活動上有更多的空間,但我認為實驗教育的精神,也可以推廣到一般的學校。

台中市長林佳龍非常重視實驗教育,他是法制推動者,他的子女也是實踐者。當時我們有個目標,希望公立學校借重實驗教育的精神,能夠重新設計與發揮課程。

以台中為例,推實驗教育時有考慮到區域的特性,希望學校有自主的意願,推行起來才有不同的能量。當時有幾個學校有意願,初期希望這些學校真正能展現更好的實驗教育成果,有更多家長能夠選擇。在這種前提下,不必特別限定在偏鄉,中大型學校也有機會。


當時台中成立實驗教育研發中心,就是希望推動這種思維、分享經驗,學校可設定各校特色與方向,主題性學習也是做法之一。不只是應用在實驗學校、特定學校,而是推向一般的公立和私立學校,教育才能真正的改變。將現行的課程,做重組或彈性的安排,在一般學校是有機會推行的。

我覺得實驗教育能夠推行的關鍵,不只是在於中央政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態度與支持。例如台中就有給資源,還有獎勵的措施。很多設備設施可以分享的,不要把另類教育當成真的另類。

實驗教育還碰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銜接。小學階段比較不擔心,但小學進入國中,家長在選擇上就會出現心裡的掙扎。而國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更是關鍵。很多高中畢業會選擇出國,但也有留在國內的,我們必須考慮國內這部分的銜接該如何。在台中時,我們曾經找清大和中興大學兩個學校討論,這個模式應該如何串聯,如何不以會考的方式申請,因為這些孩子的教育模式,原本就不是以考試的方式進行。未來,另類學習機會的管道,必須要發展開來。

未來教育部會把實驗教育當做重點政策之一。實驗教育三法實施前後是分水嶺,在法律通過之前,實驗教育很邊緣。法律通過後有些問題是解決了,有些仍然存在,例如銜接。既然我們以立法來承認實驗教育,銜接問題應該要有一個機制。教育部站在全國教育政策推動的角色上,另類教育也會是我們推動的目標之一。

關於考招連動,各個學習階段要一併考量,否則推動12年國教,都會碰觸到下一端的問題。相關的教育系統一定要同步進行,不會只有某個點,不然走到一半會觸礁。我們當時討論,大學端必須同步連動,大考中心也參與課綱的研發,提出研議。如果進程順利,適用107新課綱的學生最早會在110年進入大學,考招將針對考試、如何銜接高中階段選修課程的部分進行整合。

Q:新年度多出來的120億元經費,要如何使用?

A:這筆經費會用在推動重要政策上,第一用於高教,尤其是轉型,轉型不會是一次、短期,現在會以基金方式,但50億元不會一次編列;2. 技職投資,有更大的改善;3. 往前對應12年國教,要全面免試、優質化,不能只專注在設備,而是以課程及方案為主,協助學校開發出特色;4. 偏鄉除了硬體校舍,也要考慮教師的合理員額,希望資源更有效支援偏鄉;5. 數位學習,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資源,目前有些基礎,未來會做更多投資,連教師研習都能利用數位,目前在離島連辦場教師研習都有困難。

Q:請部長談談長期以來對教育現場改革的觀察和心情。

A:台灣教育幾個備受關注的議題,大家意見分歧、甚至南轅北轍,例如入學方式。台灣教育往下推動,要做更多意見溝通、形成共識,這需要很長時間,也要有明確的政策目標,讓大家相信政策可以往前走。過去20年台灣教育變化非常大,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量及心理上的負荷很重,有些本意良善的設計如視導、評鑑,結果反而增加實質面負荷,要花時間整理檔案文件。

常說高教往學術傾斜,連技職也傾學術,在指標引導下變成如此。我們期待老師花時間在指導學生學習,但指標使學習一致化,反而與目標衝突,這要做一些調整,檢討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

 

潘文忠

出生:1962年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碩士、博士
經歷:台北縣海山國民小學教師、台北縣教育局局長和文化局局長、教育部國教司司長和主任祕書、國立編譯館館長、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及台中市副市長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