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幾次才懂?!」王麗芳:孩子不是講不聽,而是聽不懂

王麗芳談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別人:「我會用玩的氣氛,結合動作跟語言,事先讓孩子理解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用孩子聽不懂的話制止他。」

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去參加台北市舉辦的「閱讀起步奏」,那是一個可以領繪本的親子共讀講座。那位講師分享了一件事,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剛剛進來會場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抱著她的孩子,邊指著窗戶邊跟孩子說『這是窗戶、這是窗戶、這是窗戶。』『窗—戶—』這樣很棒,孩子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學會語言的。」

那一場講座中,我拿到兩本繪本,我才了解,原來初階的繪本就是這樣,單純的字句一直反覆出現。由於孩子腦中沒有具體的畫面,所以還要搭配大又突出的圖片,讓孩子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結合圖片、單字、語彙,慢慢學習累積,有一天才能真正懂得全部的意思。

那次的演講影響我很深,我開始去思考孩子腦中認知建構的問題。於是,在我要提醒孩子「斜坡小心騎車」之前,我會先用球和腳踏車,反覆的實驗給孩子看,讓孩子理解,原來看不出來有傾斜的地板,其實是有坡度的,而這個坡度會讓球滾得更快,也會讓腳踏車加速下滑。

我跟孩子說:「這就是斜坡!」孩子才有斜坡的概念,下一次喊:「小心斜坡!」孩子才懂我在說什麼。

 

孩子講不聽的真正原因

有很多媽媽常常來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不像我的孩子這麼聽話;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講不聽,還是聽不懂?

兒子才剛剛會走的時候,我擔心他以後到馬路上,遇到危險不懂得反應,於是帶著他們在公園裡玩「走走走、停!」的遊戲,一邊走一邊說「走走走!」在喊停的時候,做出誇張的靜止動作。兒子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七歲的女兒卻玩得非常開心,兒子也慢慢地學著姊姊一起玩。

接著,我們改玩「快快的!」跟「慢慢的∼」我們邊跑邊說:「快快的!快快的!」然後一喊「慢慢的∼慢慢的∼」腳步就要變慢。後來又衍生到「蹲下去」、「站起來」、「跑跑跑」、「走走走」,當孩子的大腦跟身體動作,能夠確實與指令連結起來,就代表孩子真的懂了這些語言代表的意思。

因此,兒子從會跑開始,只要他一開心往前跑,我們在後面喊「慢慢的」,甚至喊「停!」他都懂得我們在說什麼,自然就不會在馬路上橫衝直撞。

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小小孩往前亂跑的時候,大聲地在後面喊:「你這樣會被車撞到,很危險!」「要我講幾次你才懂呀!不准跑。」我便會想,在三歲孩子的腦袋中,他真的理解「被車撞到」、「危險」、「懂」這些語彙所代表的概念嗎?等到大人上前一手抓住孩子,另一手打下去的時候,孩子懂不懂他為什麼被打?

 

從遊戲中學習

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我觀察到親子館中有人意圖搶他的玩具時,他會做出推的動作,回到家,我便跟他坐在床上,我喊「我推你!」然後輕推,讓他倒在床上。

我又喊「我擠你。」就用身體去擠他;我喊「拉你!」時,就把他拉起來,兒子反覆玩著這些遊戲,玩得非常開心。那陣子我們常常玩這類遊戲,因此,當他來擠我的時候,我說「不要擠我,我不喜歡。」孩子就聽得懂我的話,也理解原來他正在擠我。

我利用跟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用遊玩的氣氛,結合動作跟語言,事先讓孩子理解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用「孩子聽不懂的話」制止他。

當孩子正在保護自己的玩具時,眼睛只有玩具,不見得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媽媽喊「不要推人!」時,如果孩子還無法理解「推人」的意思,當然無法制止他的動作。

父母以為在孩子打人的當下開口制止,孩子就會懂得「不可以打人」,事實上孩子根本沒意識到「這是打人」,只會記得「那個人搶我玩具,媽媽竟然還罵我」的委屈。

我會在孩子開始與朋友大量互動之前,結合孩子需要的語彙與動作,想盡辦法事先讓孩子理解這些意思,我不會在孩子腦中沒有畫面、心中沒有感覺的時候,硬講一堆道理,硬扯一堆「同理」。

 

當孩子感覺委屈

當上母親後,我發現,對於我的「配合」,孩子總是視做理所當然,卻對我的「不配合」據理力爭,用盡方式抗議。

孩子餓的時候,母親理所當然該奉上食物;孩子用完餐,母親理所當然要洗碗;外出時,母親理所當然要幫孩子帶水杯;孩子想要玩具時,母親理所當然要買給她;孩子想要投飲料的時候,母親更是理所當然,要自動拿出硬幣。

孩子看不到父母的「配合」,卻常常看到父母的「不配合」,不如意的時候就生氣大哭。這些年,看過一個又一個的孩子,也看過一場又一場的親子衝突,我逐漸了解了,許多孩子卡住的,就只是他們一點都看不懂別人的配合。

從孩子三歲半開始,我會在出門之前,用勉為其難的表情,告訴孩子:「其實媽媽今天不想出門,不過因為妳很想很想去公園,所以媽媽只好配合妳,帶妳去公園。所以回家的時候,可不可以也請妳配合我,讓我繞去有機商店買一些食物?」在孩子堅持要吃義大利麵的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我知道妳很愛吃義大利麵,不過爸爸一點都不喜歡吃,而媽媽雖然也喜歡吃,但是為了配合妳,也已經吃太多餐了,好想吃點別的東西。今天,可不可以請妳配合我們吃火鍋大餐,我們會幫妳準備妳喜歡吃的燙青花菜跟滷肉飯,好嗎?」

我們總是會很仔細的說明給孩子聽,告訴他們,哪些時候是大人配合他們,而大人有時候也需要他們的配合。於是,當我需要女兒配合的時候,只要說:「可不可以請妳配合一下呢?」她多半會答應。

甚至有些時候,我不用說,她也會抱著我,跟我說:「媽媽,謝謝妳陪我去玩那個電動摩天輪。」「媽媽,謝謝妳! 我知道妳今天有點頭痛,還帶我出去玩。」女兒八歲的那一年,先生的身體出了點狀況,我們常常跑台中找醫生針灸。女兒知道父親的狀況,即使常常要在診所枯燥的等待,犧牲自己的假期,有時候甚至會耽誤功課,她也從來沒有怨言。

有時候在診所拖太久了,晚餐很晚才吃,女兒還會開心地說:「謝謝你們帶我來吃我喜歡的麵。」她也會在漫長的等待中,陪著年紀還小的弟弟玩。有一次,實在等得太晚了,我跟孩子說:「抱歉,讓你們餓了!」女兒回答我:「媽媽,妳陪我們出去玩的時候,也是很無聊在旁邊等,也是會餓呀! 妳也沒有埋怨過。」

女兒的這一段話,讓我覺得好窩心。我在配合孩子的過程中,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孩子便會在配合父母時,展現一樣的態度。配合孩子的需求,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很甘願,也很投入,不會一直抱怨碎碎念,所以孩子在配合我的時候,也是心甘情願。

我想,這或許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要看懂得別人的配合,看懂那背後滿滿的愛與善意;也要看懂別人對我們的不配合,看懂別人的不配合背後真正的想法。

學會如何互相配合,學會在不委屈自己的狀況下,配合別人;也學會在配合與不配合中,找到平衡點。學會尊重別人的不配合,也懂得說服別人配合。

 

教孩子看懂,人是不一樣的

我從孩子小時候,就常帶領他們去觀察人的不同,哪個孩子喜歡吃咖哩飯?哪個孩子又不喜歡吃咖哩飯?我引導孩子去看懂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同樣的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不一定會有相同的感受與喜愛。

我知道,我給孩子的價值觀越單一絕對,孩子不但會用這種單一絕對去要求自己,也會要求別人,然而那種單一絕對的要求,就像一種框架,卡在框架中的大部份是自己。因此,我總會引導孩子去看很多行為背後的原因,讓他們多看看不同的角度。

我想起了女兒小時候,常常去吳玥玢老師當義工的親子教室,那時候有人問老師:「老師,我的孩子去幼稚園,上學的時候一直哭,可是我一離開,老師又說他馬上開心地去玩,晚上去接他回家,他還不願意,到底是怎麼了?」

那時候老師看著那個媽媽回答:「孩子很特別,他們有時候會依照父母的期望表現。媽媽放心不下孩子,捨不得孩子,孩子就會展現出他很需要媽媽的樣子,去滿足媽媽的內心需求。」老師的回答,讓媽媽陷入了沉思。

過一陣子,又有另外一個媽媽問了相同的問題,吳老師的回答卻是:「孩子不懂時間的概念,不知道什麼叫做『晚上就會來接你』,媽媽一離開,對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來說,就是失蹤,那是很恐慌的事情。所以媽媽可以拿著計時器,跟孩子說等計時器時間到,我就會回來陪妳,從十分鐘開始練,十分鐘、三十分鐘、一小時、三小時慢慢練,慢慢的讓孩子懂得時間到了,媽媽就會來接他的概念。」

同樣的問題,卻給了不同的答案,老師觀察的是每對親子的不同,不是同樣一句「陪夠、愛夠」,這樣單一的方式就能夠解決的。

 

摘自 王麗芳《孩子只是卡住了》/天下文化

 

Photo:Donnie Ray Jone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