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禮貌的孩子,不等於品格壞

表面上很有禮貌、很認真、很有秩序,就是好的嗎?不管是不是陽奉陰違,也不管是不是被逼著做的?

文/張世傑

表面上有禮,就是品格好嗎?

我們到底要聽好話?還是要先聽真話?這是品格教育的上游問題。表面上很有禮貌、很認真、很有秩序,就是好的嗎?不管是不是陽奉陰違,也不管是不是被逼著做的?

事實上,表面上很有禮貌、聽話又不罵髒話的小孩,不見得是好小孩,他可能只是懼怕權威,不敢說真話,甚至壓抑自己的情緒。相反地,常頂撞的孩子也不見得是壞小孩,他可能當你是好朋友,所以講真話時心中沒有壓抑,心理很健康。

所有「嚴格」要求品格的老師和家長,可能正大量製造著沒品的說謊小孩或作弊小孩。品格教育也要兼顧人性,多一些同理包容才會圓滿,還要記得人的不完美,包括父母和師長本身。

 

傳統的品格教育並不圓滿

我們從小接受的品格教育,大都來自傳統的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中心德目,然後樹立楷模讓大家效法,再用賞善罰惡來進行,後來也加入了西方道德發展理論,作為價值澄清的道德教學。但是我們必須想想,這些方法如果能有效治本,為什麼學生的品格水準一直下降?

一定是我們忽略了什麼重點,才會使得品格教育每況愈下。

 

最高的道德是「愛」

真正的道德不是人為的思想或解讀,而是來自宇宙的第一手真理,那是包容、接納和愛

就像太極圖一樣,如果白色代表正面優點,黑色代表負面缺點,那麼,兩者互相擁抱才會形成一個圓,讓我們很省力地轉動。

所以,最高的道德是「愛」,一切的安排都有其意義,一切的痛苦都是讓我們成長。內在沒有不能包容的缺點、妄念、情緒,外在沒有不能包容的壞人,一切都是心的投射,這種愛才是真道德。

任何的最高道德都絕對不會否定或捨棄一個人,就像宇宙和大自然容許這世上一切好和不好的人、事、物存在,沒有批評,只有包容,這才是最高尚的大愛教育。

 

 自然道德使人回歸本性

比起人為化的道德,看似不會說話的大自然,其實蘊藏著真的道德,比如:「物極必反」、「禍福相依」、「沒有不該發生的事」、「做好人,不用做完人」、「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合一」、「快樂在身邊,只是你沒發現」、「在變動中體會那不變的本體」、「當下就是一切」、「黑夜再長,也不能阻擋黎明的到來」……這些道理來自於內觀體會和大自然的領悟,這些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道德。

沒有人的行為是完美的,每一個人都會犯錯,失敗和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讓我們回歸本性的過程。過度追求完美的外相,只會增加心理壓力:強迫症患者是不容許自己犯錯,於是過度檢查、洗手;憂鬱症患者常常不敢表現內心真正的想法,又不容許自己有負面情緒;思覺失調症患者是因為不願接納現實,而產生幻想和內在的對話。幾乎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來自於「不容許」情緒的發生。

 

每個人都有光明的本質

這種「不容許」正是傳統品格教育的主軸,例如:去「惡」從善,改「邪」歸正,習慣二分法地把人神聖化或妖魔化……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光明的本質,都是在人間學習的靈魂,我們實在不應任意貼別人標籤,而應該以愛包容缺陷、失敗和錯誤,讓世間多一些發自感動的省思,正如正念覺察大師卡巴金博士所說:「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態度,刻意地留心覺察當下此刻。」

時時刻刻,以無所求的態度,保持耐心與不評價,並帶著初學者的心,用新鮮的感覺看待事物。

 

摘自 張世傑《全班都零分:以自我覺察喚醒孩子的學習力》/寶瓶文化

Photo:Jaime González,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彭德先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