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失眠,不妨查查頸椎

如果頸椎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大腦的睡眠中樞,進而引發失眠。

文/韋貴康

 

頸椎關節錯位,也會引發失眠

睡眠,它能夠緩解大腦的疲憊狀態,放鬆全身肌肉,使人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對人體各項功能的恢復和補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睡眠就像食物一樣,是人體正常機能運轉活動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想而知,人如果離開了睡眠,身體狀況將是一個怎樣力不從心的狀態!

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高壓力、強負荷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已經使越來越多的人長期不能夠安然入睡,失眠的煩惱困擾著越來越多的現代都市人。

有關專家給失眠最新的定義是,入睡時間超過三十分鐘;睡眠維持有障礙,夜間醒來的次數在兩次以上;凌晨早醒;睡眠品質下降,熟睡時間短,淺眠、做夢時間長。

除去睡前喝濃茶或咖啡、吃得過飽、睡眠環境突變、噪音過大、燈光過亮等偶然因素,或其他疾病影響外,失眠最主要的原因,是頸部疾患導致的交感神經受刺激(或受壓迫),使大腦的興奮性增高。嚴重失眠的人,則是由於頸椎的退變,加上外傷或勞損,使頸椎小關節錯位、椎間不穩定或頸部肌肉痙攣或炎變,造成創傷性反應所引起的,在中醫裡屬「不寢」的範疇

再進一步分析,興奮和抑制都是大腦皮質的基本活動,興奮活動中樞的興奮性增高或影響到自律神經次高級中樞—下丘腦的功能,就會導致失眠。

失眠或長期失眠,都不同程度地傷害人的健康,並給其生活和工作帶來不良的影響。如經常失眠者,會感到身體沉重、心情煩躁、健忘、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腦漲、胃納不佳、神經過敏、皮膚乾燥、毛髮乾枯脫落、精神疲勞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

 

藥物沒有效的時候,頸椎可能是失眠根源

我有一個姓肖的男病人,是個作家。由於經年累月地伏案寫作,頸部發生嚴重的疼痛、痠脹,上肢和手指常常發麻,還經常徹夜失眠,精神極度萎靡不振。上了幾家醫院,醫生給他的診斷都是神經衰弱,吃了不少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西藥,就是不見效,他幾乎開始放棄治療這種失眠症了。

這天,肩頸部的疼痛迫使他走進了我的診室。我就給他按照頸椎病的一般保守治療,然後叮囑他經常活動肩頸部,點按幾個相關的穴位,兩三個月下來,他的頸椎不疼了、手臂不麻了,甚至他的失眠症也不治而癒了!他很感激我,特意送了我一部他新出的著作專集。

很多人失眠,就直接到神經科去找醫生診治,服用一些改善睡眠和神經狀態的藥物,但是,如果失眠的同時還患有頸椎病,就一定要從頸椎上來找失眠症的產生根源。因為頸椎在生理結構上連接著大腦,在給大腦提供血液的同時,還負責傳達來自身體各處的資訊,如果頸椎出現問題,就會將它接收到的各種刺激訊息傳送到大腦,影響大腦的睡眠中樞,進而引發失眠

治療失眠,我的建議是首先要從心理上正視它,用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對待,注意調節情緒,不要害怕失眠,並因為失眠而心情煩躁、焦慮、苦惱;注重情緒調節的同時,還要注意飲食習慣的合理化、規律化,按時作息、清淡飲食、多做戶外運動等,同時配合一定的手法治療。

 

七大方法,搭配按摩,讓失眠再見

一是保持正確的睡姿,仰臥、側臥為宜。枕頭的位置放在脖子的後方,不要放在後枕部,以免抬高頭部,使頸部肌肉疲勞,頸曲變直或反張。


二是凡事想開,心情放鬆。睡前可聽一些帶有催眠性質的輕鬆歌曲,以緩解和
消除心理的壓力。

三是按時入睡,按時起床,培養良好的休息習慣。同時,睡前最好洗個熱水澡,以提高身體溫度,讓人產生睡意。

四是科學飲食,訂製「睡眠晚餐」,盡量確保入睡時腸胃已經完成食物消化的任務。晚餐最好在睡前三小時吃完,一般不宜吃得太晚。晚餐少吃或不吃辛辣、油膩和含有大量維生素B群的海鮮,因為這種海鮮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應多吃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的五穀雜糧。平時還要多吃核桃、山芋、黑芝麻等補腎的食物,以及能舒筋活絡,對於頸椎病亦有預防作用的木瓜和當歸等食物

五是按摩。中醫認為,睡眠品質不佳,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因此,透過按摩身體的一些穴位,調和體內陰陽,以提高睡眠品質:

    1.—用兩手食指彎成弓狀,以第二指節內側緊貼著眉間印堂,向前額兩側抹壓。

    2.揉腦後—用兩手拇指緊按腦後,有痠脹感即停止。

    3.按摩耳廓—用兩手掌心按摩耳廓,以調節全身機能,促進血液循環

六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項目,加強室外運動,使人體四肢等器官處於疲勞狀態,容易入睡。我們知道,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農民和摸爬滾打的軍方戰士,一天勞累下來,只要躺到床上,大部分都能很快睡著。這是因為,身體疲勞可使皮質的神經細胞減少興奮性。

七是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睡前開窗換氣,讓臥室內有足夠的新鮮空氣。這樣一來,可以避免或減少環境性失眠的症狀。

 

摘自 韋貴康《養骨就能救命》/出色文化

Photo:Mislav Marohnić,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彭德先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